谢知默: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

谢知默: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贫困”是可以进行多维解读的概念,反贫困也因此依托多重话语体系来指导具体行动思路,总体而言概括为经济、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民族地区长期以“经济”贫困为基本导向,重点解决经济贫困问题,而反贫增收成为当下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民族地区可以依托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反贫增收机制,开拓民族文化产业反贫增收新机制。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扶贫;文化产业

一、“贫困”的多维度考量及反贫困话语理论背景

穷人的贫困曾经被界定为剥削阶级压迫的结果,其目标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剥削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统治。而社会发展阶段论则认为,社会发展越落后就越“贫困”,贫困是社会发展落后的结果,因此,要实现富裕,就需要让社会发展到先进的程度。阶级论和社会发展阶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贫困原因被归结为社会制度原因,通过改变社会制度来改变贫困状况。

低收入就是“贫困”,这是通常的理解,认为增加收入就是解决贫困的出路。这曾经主导了我国长达30来年的政策和扶贫工作,这一认识依然流行。随着反贫困实践的深入,扶贫方式有所改变,从“输血”改为“造血”,让贫困主体通过自己生计方式的改变达到脱贫的目标,具体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科技文化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增加、生产生活能力的提高等等都成为扶贫工作的具体目标。

低消费也被理解是真正的“贫困”,经济学理解认为贫困不能看收入多少,而应该看消费多少,即基本生活需要所占的比例大小是衡量贫困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除了增加收入以外,最重要的是增加总体收入,减小基本生活消费比例是脱贫的根本目标。这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统计出具体的比例,从而确定对应的人群,只能通过宏观指标来衡量整体的贫困程度。

随着贫困成为全球化问题,许多国际组织经济参与到反贫困工作中来,总体上从实践层面总结为三大模式,即通过外来力量支持的“外援”模式、通过自下而上推动反贫的“内源”发展、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参与式”发展。这往往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一般组织很难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实现反贫困目标,所需的成本比较高,至多只能以具体项目的形式来推动反贫困目标的实现。最大的问题是,项目结束,迅速返贫,使反贫工作没有可持续性。

“产业化”扶贫是我国政府推动的具体操作模式,即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中下层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实现收入增加的目标,可以解决组织管理问题,农民技术能力低下问题,市场风险分散问题,农产品加工技术难题等等。这也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贫困者难以得到实际该得的回报,甚至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贫困两极分化,使穷者更穷,富者更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