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知默: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 (3)

谢知默: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 (3)

因为民族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稀缺性等,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从始至终都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矛盾,也彰显着后现代文化工业发展的复古情结需要,同时饱含着文化快餐消费带来的辛酸,总体上用心酸的交易满足着无奈的市场经济和文化生产活动。一方面,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保护这些文化系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有选择地用一部分来满足他者的文化消费欲望。这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也饱含无尽的悖论,这是民族文化面临全球化冲击的文化重构过程,也是保守与创新的博弈过程,妥协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纯粹经济学意义上而言,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满足多重主体需求,文化资源拥有者应该拥有资源权、开发者拥有投资受益权、政府拥有管理收益权、文化消费者拥有资源消费权。多维的相互需要都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些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得到进一步细化,通过经济活动完成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4.确立民族文化产业的反贫增收目标

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大体上也是我国“老、少、边、穷”地区,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我国确定的重点扶贫对象之一。自2001年以来,中央提出“农业产业化”政策导向,随后进一步深化具体措施,至今己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扶贫措施。农业产业化根本是扶持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到2008年前后,中央进一步将扶贫的重点转向增收,意味着扶贫的主要任务从满足温饱到增加收入的转变,产业化扶贫也从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扶贫措施有所增加,包括农民工培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等。西南民族地区则借助文化旅游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将旅游扶贫也列入重要的增收措施之一。随着我国国家软实力提升战略实施,2011年开始将文化软实力提升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蔚为壮观,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西南民族地区普遍实施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客观上起到了区域性的反贫增收的实效。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将反贫增收作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民族文化产业反贫增收的机制建构

1.传统反贫增收机制分析

扶贫工作长期以来以扶贫办代表政府组织实施,其它相关部门协助实施。扶贫方式从早期的“输血”到后来的“造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送钱、送物到送项目、送技术、送知识、送制度、送政策,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运作体系。千方百计让农民增收的基本政策方针,在新的形势下己经逐步超越“扶贫”的概念,其运作核心仍然以政府为主,但己经不只是扶贫办系统的事情,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相关经济活动都被纳入反贫增收体系。在这一体制的引领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甚至出现农村劳动力“空洞化”现象,农村第三产业逐步兴起,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化机制。农民增收的渠道从纯粹单一的农业收入扩大到其它领域,中小城镇兴起的第二产业,尤其是中部地区县乡工商业异军突起,同时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农民开拓了增收渠道。农业产业化政策开创了产业扶贫增收的渠道,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使分散的家庭经营转向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部分农民也从中受益,间接增加了收入。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