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知默: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 (2)

谢知默: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 (2)

二、民族文化产业反贫增收

1.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国外自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霍克海默(M. Horkheimer)首先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开始,“文化工业”或“创意产业”等概念伴随着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文化工业化生产展开批评,其概念内涵和所指对象从文化消费领域扩展到经济生产领域,从批判的立场转向正面的肯定,从后现代的理论解构推向现代化的理性褒扬,理论的发现却让这一理论走向实践的反面。基于文化批评立场的文化产业研究转向文化经济学、消费经济学、消费社会学等新兴学科,文化资本、创意产业等概念成为文化产业的新近似概念,围绕利润和收益成为经济学的新领域。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的矛盾事实一直在西方文化艺术领域和文化经济领域并存发展,这样的局面延伸到几乎所有资本主义世界,以至于在前现代国家和地区也并存着后现代批判的声音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实践。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也并行着这样矛盾的两条路线:一方面,深受西方后现代思想和文化思潮影响,社会正在接受文化批评的部分思想,并以此导向社会变革和社会行为;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围绕着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获取经济利益,成为重要的经济学研究对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延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沿着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以丰富和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基本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发展也逐渐注入市场经济因素,部分文化活动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文化旅游业的推动下,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区纷纷打出民族文化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基础

西南民族地区是基于地理类型和文化区域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地理文化杂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以及多重文化并构和再重构的文化重叠区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内外部共同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叠影。在全球化和后现代文化工业两大历史背景下,文化产业协同旅游和经济开放,使西南民族文化在工业化文化消费大潮中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值得深思和玩味,尤其需要投放到宏阔的全球文化生产环境中思忖。

贵州地处西南高原腹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主要彰显出“通道文化,、“坝子文化”“山地文化”特征,是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苗疆走廊”与“藏彝走廊,、“南岭走廊”、“河西走廊”“茶马古道”等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走廊。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今天复杂多样的文化景观,包括无数古镇、古村落、古街巷中的古建、古寺、古祠、古歌、古诗、古谣、古词等古老传统文化,散布在贵州高原之上,也因此形成了如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

3.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多重目标

需要从多个维度思考民族文化产业的目标,以此定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往往是个极富争议性的议题,整个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不断被赋予新的解释,从而兼具多重目标。概括起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需要确定以下目标:

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其中包含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总体上概括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这也根本上确立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目标。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