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三化”不同步,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三化同步的主要途径。从国际比较中发现,我国的土地经营规模是全世界最小的之一,这是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低下的根本原因。扩大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刻不容缓,但需要考虑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制度改革,突破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障碍,准许土地承包权转让,让土地要素真正流动起来,推动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健康快速向前发展。规模化经营有多种模式,但家庭农场应成为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三化同步;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制度改革;家庭农场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三化”平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唯一出路就是实现工业化,将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转变为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在这个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与此同时,传统农业也逐渐地转变到现代农业。当这个国家的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定居,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这时,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国家的工业化已经完成,正迈向发达经济的门槛。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化同步。①
我们国家实现工业化了吗?单纯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看,我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60%。但是,我国的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还远没有实现,还有49%的人口生活在农村,36%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我国2010年城市化率虽然达到51%,但拥有城市户籍人口的人数只有35%,也就是说,有16%的人口虽然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居住,但他们不是城市居民,没有城市户口,其身份还是农民。只有当这些转移到城市的人口转变为城市永久居民,不再返回农村,我们才可以认为我国城市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如果我们将城市常住人口比重称为名义城市化,将城市户籍人口比重称为完全城市化,那么我国名义城市化率是51%,而完全城市化率只有35%。因此,我国的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此外,我国农业远未实现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水利化、电气化,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商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以及农民知识化。譬如,以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指标,我国2007年每千公顷耕地拖拉机数量为19台,而日本是434台,韩国是153台。这表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很低,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