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看,我国的情况也非常特殊。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来说是高的,2008年制造业部门每个工人生产的增加值是42933美元,比同期印度、印尼和泰国高出2-3倍,甚至比中高收入国家平均值还要高85%。这表明我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发展中国家中是相当高的。由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我国农业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之差显得尤其大。从表1中看到,我国农业对制造业的劳动力人均增加值之比只有1.3%,而发达国家是48.2%,中高收入国家是15.5%,中低收入国家是2.9%。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城乡差别比其他国家大,因为劳动生产率是决定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如此之低,不是因为土地生产率低下造成的。我国农地单位面积产量在全世界是比较高的,不仅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而且也比一些发达国家高。从表1中看到,2010年,我国每公顷耕地谷物产量是5521公斤,而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的谷物产量在2000-5000公斤之间,平均只有3600公斤。我国每公顷谷物产量甚至比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高得多,与日本和意大利差不多。这表明我国的土地生产率是相当高的。因此,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完全是由于每个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太小造成的。从表1中看到,我国每个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公顷,与高收入国家平均相差106倍之多,与中高收入国家相差14倍之多,甚至比印度、印尼和泰国都低。
国际比较非常清楚地表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但是,在这里笔者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完全是人多地少的国情所造成的,从表1中我们看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比日本和韩国高两倍之多,与英国和意大利差不多,但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规模(0.4)比英国(12.4)和意大利(7.6)小得多,甚至比日本(2.5)和韩国(1.1)也要小得多。国内有人在谈到我国农业发展道路时总是与韩国和日本比,习惯采用日本和韩国模式,即采取土地集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欧洲一些国家差不多,故宜以欧洲国家作为参照系比较,走欧洲农业发展道路比较恰当。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人口密度、地形差异大,如果笼统地说我国应该走哪种农业发展道路也不是很适合。如果将世界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农业发展道路分为三种类型:新大陆模式(美洲-澳洲模式)、欧洲模式和亚洲模式(日韩模式),那么我国应该走多元化农业发展道路,比如像东北和西北地广人稀的平原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与欧洲国家相当,应该采取欧洲农业发展模式,即走机械与生化技术混合的发展道路;而像东部与中部人口稠密地区,人均耕地与日本和韩国差不多,应该走日韩发展模式,即以替代土地为主的生化技术进步道路。我国无论如何不适合采取新大陆农业发展模式,即走以替代劳动力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道路,因为没有一个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达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水平。
三、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三代同步的政策思路
在一个小农为主的经济里,传统农业不可能转变为现代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不可能实现。因此,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应该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为抓手,即从扩大每个农业生产者经营的耕地面积着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