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发展比较快,主要表现在增长规模的扩张上,但在增长质量尤其是创新能力上,我们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要缩短与发达经济体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比缩短经济规模上的差距的难度更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满,必须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要主动积极的推动改革,不仅要想自己怎么改,而且要看别人怎么改,从而及时调整我们改革的战略,在下一步全球竞争力保持和增强我国的竞争优势。
最近几年,美国主导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他们想通过这些新的投资和贸易联盟替代过去的WTO,试图形成新的贸易规则,对中国等其他新兴经济体形成战略挤压。对于这个问题国内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一种观点认为,他们挤压我们、为难我们,我们就要继续搞我们这一套,不理他们那一套;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要正确面对他们搞的所谓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必回避,要主动出击,相关的谈判,该谈就要谈,该介入就要介入,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国有企业地位、政府采购等问题,这也是我们自身要解决的问题。全球技术产业、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因此我们要将外部的压力转化成国内深化改革的动力,我们不仅要建设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要建立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是,一方面,这一套制度还不完善,一些深层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有待解决;另一方面,国内外的环境条件变化很快,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创新。对于创新,我们平常讲的比较多的是技术创新,其实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以及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创新,要么出不来;要么出来以后,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五)党内外对全面深化改革高度期待,顺应人民意愿,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届三中全会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会议研究什么议题,做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措施,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央突出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些在全党全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充满着期待。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走向也在观察和判断,他们对我国发展走向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我国改革开放走向的判断。所以《决定》公布以后,国内外反响如此强烈,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国内外对我国深化改革的期待。总的来看,这次全会意义重大,将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全会文件的第一部分主要讲了指导思想、总目标,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这些东西很重要。我们学习《决定》,首先要把这些内容学好。
(一)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他方面的现代化要么不可能,要么是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这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那么,怎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呢?要开阔视野,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研究国际上有关国家治理有意义的经验和做法。同时,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我们自己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当然,也要研究曾经出现过的失误和教训。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次提了三个解放。对此,有些同志说,30多年来,我们天天解放思想,还需要解放吗?正如文件所讲,实践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那么,解放思想为了什么呢?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次加了一句新话,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因为我们的改革是一项全面的改革,除了经济改革以外,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这就需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市场是被批判、被排斥、被压制的对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不能讲市场经济,讲的是市场调节,即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四大提出,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次我们把市场基础性的作用变成了决定性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