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

马背上

摘要:第一次见到唐医生,是在他家院子门口。扛着刚刚下地干活用过的农具,一身泥土。行医并不能维持唐医生一家人的生计,所以大部分时间,唐医生的身份还是一个标准的农民。他家的房屋在村里算是比较破旧的,在村里行医的收入,远不能支撑他想要翻新房屋的愿望。

最初和唐邦华医生电话联系拍摄的时候,他几乎不愿多说一句话。我的每一次提问,他基本都是以单词的形式回答。直到通话的最后,唐医生说,你们来了就住我家吧,村里离县城远,你们来回跑会很辛苦。这是唐医生在电话里说过最长的一句话,充满着质朴却不失力量。也让我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并记录我这次的拍摄对象。

贵州省贵定县定南乡偏岩村,从贵阳开车需要走两个小时左右的山路。去年刚修通的第一条水泥路,让村里和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了不少。然而,偏岩村依然属于典型贫困地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着老老小小。这里依旧保持者古老的农耕方式,种地也是村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第一次见到唐医生,是在他家院子门口。扛着刚刚下地干活用过的农具,一身泥土。行医并不能维持唐医生一家人的生计,所以大部分时间,唐医生的身份还是一个标准的农民。他家的房屋在村里算是比较破旧的,在村里行医的收入,远不能支撑他想要翻新房屋的愿望。屋子里其中的一间卧室,被改造成了村里唯一的一间医务室,这间屋子也成了我未来一周要居住的地方。

难忘而珍贵的一场纪实拍摄

片中有一段纪实场景,记录的是一位村民深夜高烧烧致半昏迷的情景。当时是入住唐医生家第一天次日的凌晨。刚睡下不到3个小时,唐医生就来到我的房间开灯取药箱。没顾得上浓烈的困意,和衣而睡的我拿起设备,都没有来得及去另外一间小屋喊醒摄像助理,就一手举着手电,一手端着相机,跟着唐医生扎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足足45分钟的山路,既要爬山,又要照明和拍摄,待走到病人家中,我已经是双腿打颤,大汗淋漓。整个治疗过程的纪实拍摄倒相对显得轻松了不少。而整段素材的纪实状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待回到唐医生家中时,已经看得见晨光。拍摄的第一天就能感同身受一位乡村医生行医的艰苦,我为能有幸经历并纪录整个过程而感到幸运和兴奋,事实证明在拟定的一个礼拜的拍摄时间里,也再没遇到过唐医生凌晨出诊的场景。

并不慢的生活节奏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乡村的生活节奏很慢。但在这里生活了一个礼拜,我眼里的唐医生并没有过得那么悠哉。也许是农忙季节,几乎唐医生每天都要下地干活。而随时一个电话响起,唐医生就会骑着他的马,背上药箱往病人家赶去。早起晚睡,唐医生似乎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全村男女老少2000多人,谁家有个大小病全指望着他一个人去料理。当地还有个风俗习惯,医生来家里看病,必须留下吃饭。唐医生告诉我,一年里他有半年都是在别人家看病和吃饭中度过的。

有梦想就快乐

唐医生一家的经济状况,在这个偏远的村子里,也算是较差的。村里但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都赚了钱回来修新房子。唐医生也想过,也曾有过动摇,却被责任感击败。他看病的收入主要靠用药赚取利润极薄的差价,每月靠行医的收入不过1000元上下,诊断费和护理费他通通不收。我问他,你付出了辛苦,看病也是你的营生,为什么不收诊断的钱?唐医生只是淡淡告诉我,如果别人来给我看病收诊断费,我觉得我负担不起,村子里别人家和我家状况是一样的。我既然出去学医,就是为了回来给村子里的人看病,不想看到他们受苦,生病就得跑到那么远的县城去。我能完成我的心愿,这些付出就会让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