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团队、一个稳健的组织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是这个组织的灵魂,是该组织行动的指南,是这个组织里所有成员共同的价值遵循。作为党员干部,除了带头遵纪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也应当坚守一个理念、保持一种气节、展示一个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共同的价值遵循。
一、深刻理解“好干部”提出的现实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64年中,我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的考验日益严峻,人民群众对执政水平、执政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正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隘口,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元文化加紧对我国进行多层面多方位的持续渗透。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社会矛盾增多,群体事件和社会热点层出不穷,部分社会群体思维取向固化,随时都可能有风口浪尖、甚至是惊涛骇浪的对立情绪出现。从党内来看,党员队伍发生重大变化,党员结构逐步年轻化,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面临长期执政、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外部环境 “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离不开一批批的“好干部”。只有充分发挥“好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和标杆作用,才能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准确把握“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
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历来是关系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的大问题。好干部的时代内涵是由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回顾党的历史,不同时期对好干部的标准都有不同要求。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总书记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赋予了好干部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队伍整体状况的期望,树立了干部成长的标杆。9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环境、任务不同,在选用干部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方面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选贤任能、德才兼备。
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的首位标准。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利益做出英勇的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今天,理想信念坚定,依然是好干部的第一位标准。如果信念不坚定,政治不合格,经不起风浪,受不住考验,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需要的好干部。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看起来再美,也会得“软骨病”。理想如屋,信念如柱。只有加强党性锻炼,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党组织才能靠得住、人民群众才信得过。
为民服务是好干部的职责所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对群众路线的高度概括。“两个一切”强调的是党最根本的群众观点,“一来一去”强调的是群众工作主要领导途径和工作方法,两者共同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最主要内容。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明白我是谁”、 “从政为了谁”、 “工作依靠谁”等问题。各级党员干部应“公”字当头,以“民”为先,对群众心怀敬畏,真正尊重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勤政务实是好干部的成事之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干部就是干事,一个干字道出了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干部不想干事,就不配叫干部;干部不会干事,就不是好干部;干部不去干事,就不能当干部。实干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实践品质和先进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一个干部要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就必须把务实作为第一要求,习总书记要求各级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突出务实,在勤政务实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勤勉工作,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干人民群众最急最盼的事,真正做到“决策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承诺说一个做一个,个个兑现;工作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
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鲜明品格。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敢于担当是在履职尽责中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一种境界,是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的一种精神,是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必须负的责迎着风险也要担的一种觉悟,是“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的一种举动,是干部品格素养、魄力作风、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强烈的担当意识,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各级干部的时代责任。干部的能力水平在完成一般性的常规工作上并不能充分体现,而是集中体现在处理复杂问题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好干部要敢于担压,对于违背原则的事情,不管压力来自哪里,都要敢于较真、坚决反对;好干部要敢于担责,只要于工作有利,就不遗余力、不计个人得失认真做好;好干部要敢于担难,对矛盾和问题不敷衍、不回避,着力攻坚克难,认真研究解决。
清正廉洁是好干部的基本要求。好干部必须要带头遵纪守法,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道德防线,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群众最反对的是不干事的干部,最痛恨的是“不干净”的干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各种诱惑,如果在廉洁自律上放松了警惕,很容易出问题甚至腐败变质。干部要过得“清廉”关,就要牢记“做人诚为本,政德廉为先”。“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干部只有严于律己,洁身自好,清正廉洁,才能肩膀硬、腰杆直,底气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