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赵磊:从百姓生活看城市运行保障——北京市“聚焦改革 情系民生”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

W020110315376158183753

                     赵磊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我今天的报告题目从百姓生活看城市运行保障,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实际上事关家庭幸福,也事关社会幸福。北京有2100万的人口,也是一个特大型的家庭,今天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说说北京这个城市如何保障。早晨一睁眼,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要刷牙洗脸要用水,要照明要用电,做早餐要用气,你知道这个电是怎么运到北京,又是怎么配送到千家万户,我们还有各种蔬菜、粮食这些生活必需品。所以我说第一个问题,我要跟大家聊的。生活必需品的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是如何保障。

北京2100万的人口不是一个小数,我们现在家庭平均人口,一个家庭人口北京2.5人。其中有1300万的户籍人口,有700多万的户籍不在北京的,但是在北京常驻的人口。要想保障这样一个大家庭的吃喝拉撒确实不容易,北京2100万人口有多大?可能我们中国喜欢大数字,习惯了大数字,为什么咱有13亿,但是你从联合国的200多个国家排名,从第一位中国,第二名印度,往下排,排到第50位是罗马尼亚,2100万人口。第49位是澳大利亚,2300万。我们北京一个城市抵得上人家一个国家。所以北京的城市运行保障在人家来说就是整个国家的运行保障,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这2000多万人每天消耗多少东西呢?说一些数,我们一天消耗掉的东西要装500个车皮,20个车皮一列火车就是25列火车,首尾相接,你说多长。那它运送的东西只够我们吃一天。从需求看,我们城镇居民每天需要消耗8千吨的口粮,1千吨的食用油,1650吨的猪肉,500吨的鸡蛋,2万吨的蔬菜。这么大的消耗量,我们本市自给率是比较低,80%的粮食,70%的蔬菜、猪肉还有近一半的鸡蛋跟牛奶,40%左右的肉禽都是需要从外地拉到咱们北京的。从外地运进来,这么大的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005年8月份的时候,北京天气闷热多雨,不利于我们农作物的生长,同时进京的很多路冲垮,严重影响我们外埠菜进京,北京城里边菜价飙升,香菜和茴香在市民日常消费当中占的比例很小的,但是一斤卖到10块钱。这老百姓也给市长写信,说我们买个香菜都比买猪肉贵?那政府也得赶紧去做工作。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现状,这么大进大出的一个特点,要想保障好,有2100万人的大家庭的生活,难度还是非常大。

一、北京市保障生活必需品的几点做法

(一)要种自己的菜篮子

政府为了保证生活必需品,特别是菜篮子米袋子怎么做,咱们也是有几项工作。一个工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种自己的菜篮子,就在我们北京周边,北京要到“十二五”末,本市的蔬菜种植面积要保持在70万亩,设施蔬菜的面积要达到35万亩,我们要把自己的菜篮子种好,必须有一定的自给率。万一外边的蔬菜运不来,我们本地的蔬菜它还能顶一阵子,所以要有一定的自给。

(二)在种好菜园子的同时在外扎好摊子

第二,在种好菜园子的同时在外扎好摊子。北京的地就这么多,我们现在还要用地,又要种粮食,又要种蔬菜,还要种林子,北京的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全种上菜也不够北京吃的,所以还得到外边扎摊子。这几年我们走出去的步伐比较快,像到2010年本市蔬菜生产流通的企业拥有基地22个,分布到了河北、山东、海南、云南等9个省市,35个市县。到了2013年,我们外埠蔬菜基地建设已经接近了74万,我们市属的一些企业也都走出去了,通过自建基地和紧密型的合作,还有一些订单合作基地,开展配合。

我们像一些市属企业也在河北、山西建了24个生猪基地,5个蛋种鸡的基地等等,都是在外边扎摊子,通过自己种菜园子,外边扎摊子来提高我们对生活必需品的掌控能力。不求所在,但求所控。北京原来想什么都自己造那是不可能,再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下,你不能搞自我配套,我们产业体系也是这样。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自己造,这也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所以这次咱们习总书记到北京系列讲话,其中有一条,有哪些是非首都的核心工作,这个咱们在座已经是都学过,北京要有选择要有取舍,由此我联想到这个。

(三)到稳定货源四处找路子

除了菜园子铺摊子还要找路子,我们要把河北、山东、河南的小麦,东北的大米,老百姓离不开的喜欢吃的咱们给调入北京。北京怎么把北菜南运,南菜北运,一到冬天的时候,南方的一些菜就要大量的运到北京,所以在北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南菜北运和北菜南运来保障我们生活必需品。

大白菜是老北京的当家菜,我记得我刚来北京的时候,那时候一到冬天,咱们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储存大白菜,阳台上晒的都是大白菜,大白菜成为北京的当家菜。2007年北京对河北大白菜供应量下降的时候,07年10月份,北京大白菜价格出现了三级跳,10月份的时候,大概每公斤6毛钱,到10月中旬就涨到了1块钱,到10月底就涨到1.3块一斤,比06年同期涨了10倍,所以你甭看小小的大白菜,当时引起了很多居民的恐慌。我记得我还当处长的时候,刚下班回到家,说接到政府办公厅的通知,说紧急开会,当时还不知道开什么会,我们是火急火燎去开会,开啥会?说怎么从外地调大白菜,说北京大白菜价格太高,老百姓有意见。当天会开完之后,政府就让咱们农口、商口这些部门到东北去。张家口地区的大白菜受灾了,跑到东北三省去往北京调大白菜,一车皮一车皮往北京调,后来老百姓也能吃到大白菜,说明我们有渠道有路子,你得知道哪儿有,路径还得是畅通的,所以这个也很不容易。

当然了,我们现在生活必需品从外埠运到北京以后,怎么进入千家万户,这就是城市的配送体系。保障生活必需品的同时,我们还加强批发市场、零售终端、交通运输保障等这些环节要加强监管,确保生活必需品能够畅通无阻进到我们百姓家里头。

1.我国农产品流通以传统模式为主

现在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链说是有传统和现代两种模式,美国等发达国家60%以上农产品流通渠道是采取什么模式?农场到连锁超市再到消费,它这个链条很短,效率很高,所以现在流通体系就比较发达。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是通过批发市场完成然后再以拍卖这些价格形成,有这样的一些机制,然后再送到零售商那边,然后零售商再到消费者。

我们国家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比较低,农产品的流通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传统模式把蔬菜运到新发地,然后由二级批发菜商大清早的到新发地,完了再到这些销售点,以这些为主。

2.“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新型配送模式

最近我们出现很多新的业态,新的配送方式。比如说现在有一些单位,工作比较忙,职工也没时间买菜,就和蔬菜的直供地搞直接配送,有的地方还配送了蔬菜部,在上边一输入什么菜种,多少份量,远程传输到配送,到下班之前这个菜就配送到蔬菜柜里,我们职工一下班,从蔬菜柜里拿上这些菜直接就可以回家了。这是一种新的模式。而且现在老百姓越来越多的到超市去买净菜,超市净菜价格贵一些,老百姓越来越接受,所以出现了很多农超对接的,从农产品的生产地直接对接到超市,农超对接。

在批发市场上我们新发地,然后通州的方向,东南方向,我们准备要提升改造现有的9个比较大的批发市场,再一个要构建形式多样的零售终端。要发展农产品新的流通模式,我们搞农餐对接,农超对接,农菜直接和饭店对接,降低成本。农超对接就是田间地头生产出来的菜直接进入超市,减少中间环节,还有厂店对接等等,你比如说我们丰台区就有20多个便民菜店,20多个便民直通车,价格也比较便宜,菜也比较新鲜。

3.国外城市采取流动集市保障零售终端

美国的一些小城市,它有很多是这样。比如说固定一周一个半天,就固定的一个街区周边的菜农开着车都到集贸市场这来,周边老百姓采购,可能采购一周吃的,然后下周再去买,菜非常新鲜,刚从地里边拔出来,价格也比较合适。当然不是像咱们的集贸市场,乱哄哄的。

像巴西的圣保罗也采取流动集市保障零售终端,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学一学。比如在不影响交通的那些地方,有些街区可不可以辟出来自由市场,限令,一周就半天,加强管理。圣保罗采取什么办法?流动集市商贩是持有政府授权的执照,也不是什么人想来就能来,我要保证我菜品的质量,食品安全,要出了问题我就可以找到是谁。他按照统一的规划,每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轮流,可能是周一是A社区,周二B社区,轮流来。通过加强管理,这种流动的集市也是很受老百姓欢迎,很受市民欢迎。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这个经验。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到超市去,当然超市要进一步降低价格,减低中间的流通费用,同时我觉得规范的流动式的集贸市场,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空间,我们可以把这种经验借鉴。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