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故里

归故里

编导:杨毅飞

摘要:初次见到欧兴田老人,给人的印象是硬朗,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头相当足,丝毫看不出已过耄耋之年。无论是聊天、看报还是写书法,举手投足间无不透出军人的硬朗作风。

接到拍摄任务时,我非常担心。毕竟拍摄对象是一位88岁的老人,老人说话是否清楚、是否还能行动等等一系列问题是我将要面对的,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心理负担踏上了去往安徽的路。

初次见到欧兴田老人,给人的印象是硬朗,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头相当足,丝毫看不出已过耄耋之年。无论是聊天、看报还是写书法,举手投足间无不透出军人的硬朗作风。

与老人的接触相当顺利,老人非常健谈,说话风趣,讲起当年的历史和战斗故事相当引人入胜。聊到兴起,老人从卧室床头柜中拿出一袋老照片,足有几十张,都是些四五十年代的人物照,有老帅也有烈士。老人自豪的对我说“这些人,我都跟他们接触过”,然后就如数家珍般给我讲述每个相片主人的故事。从战争年代一直讲到自己修墓建园,又拉着我在陵园中一块墓碑一块墓碑的讲述,讲述30年来修建陵园的艰辛和对战友的不断思念。

拍摄非常顺利,素材也相当丰富,但在做第一版剪辑的时候,我却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老人的经历太丰富了,无论是为誓言坚守30年,还是这30年建园的艰辛,或是身为党员一生的操守,每一点都打动了我,都可以浓墨重彩的大书特书。我第一次感觉到3分钟的片长太短了。

在短暂的踌躇后我决定先不贸然剪辑,我要再次深入接触老人。

恰巧几天后当年9兄弟中潘志帮的孙子从福建赶来看望老人,我从老人眼里看出发自心底的高兴。中午老人特意选了一家附近最大的饭店张罗招待小伙子。

饭后小伙子为表孝心偷偷的结了账,老人在知道后表现出了让我诧异的震怒,在怒气后老人就在饭桌上像个孩子一样哭了。随后在老人的低诉中我才明白,老人早些年跟着部队打仗居无定所,后来忙建园也没能抽出时间,当年的誓言对老人来说只完成了一半,为战友收尸做到了,照顾战友亲人却没有做到,这一直是他心中的疙瘩,多少年来一直都化不去。如今战友的后人来看他,他连一顿饭都没有照顾好,还要小辈请他,他觉得愧对战友。

至此,我才深刻感受到当年那句承诺在老人心中的分量。不是一个空洞的形式,而是真的用热血书写,深深刻入灵魂的誓言。其他的经历在这种感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我要把这种感动展现出来,再现这现实中吹响的集结号。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