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祭

英雄祭

编导:李淼

摘要:萨苏是一个有着理工科学术背景,却对历史充满兴趣的人。第一次见面,他就向我讲了他对中科院的眷恋。萨苏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是大名鼎鼎的华罗庚的研究生。很难分析萨苏为什么对历史有这么浓厚的兴趣,仅仅是一种召唤和吸引么?

纪录萨苏是一次奇遇。

萨苏是一个有着理工科学术背景,却对历史充满兴趣的人。第一次见面,他就向我讲了他对中科院的眷恋。萨苏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是大名鼎鼎的华罗庚的研究生。很难分析萨苏为什么对历史有这么浓厚的兴趣,仅仅是一种召唤和吸引么?

萨苏频频说到一个词:名字。儿时处在中科院环境中,他接触到的许多优秀而默默无闻的人,他说:“但是他们都没有名字。”他指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名字并没有被记载。但是很明显的,他们的生活轨迹已经烙印在萨苏的记忆中。跟他回到父亲位于中科院的宿舍,走在中科院计算所的院子里,萨苏兴奋地好像又回到了童年,他飞快地走在院子里,向我讲述哪个窗户是父亲的办公室,哪条小路上走过一个他敬佩的人,甚至远处那座高高的试验塔,都承载了一个爱情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末了他说:“大概是我用理科生的思维在讲述历史。”

用理科生的思维讲述历史,在萨苏的研究中处处体现。我发现他很慎重地使用形容词。如果形容一个人很邋遢,他一定会说在什么场合,多少次,看见他的头发的形状,穿着打扮的样子,一定会找到三到五个证据,来佐证这个“邋遢”的形容。如果描述一位女性的美好,他会引用这位女性的朋友、敌人、爱人的日记、回忆录中的具体故事来印证这种美好。每一个形容都必须有凿实的证据,这种克制让我倍感尊敬。因为毕竟,已经有好多形容和评价都过于草率了。

这样一个人,他对抗战英雄会有什么评价呢?又会怎样佐证呢?

萨苏没有让我失望,走进他的书房,像是走进了一个密码破解室,他展示了我前所未见的故事,如果没有他,这些故事可能现在还被锁在异国的文字中,与我们擦肩而过。

最吸引我的是一本日本军官的相册。见到这本相册前,我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印象非常模糊,只是有一些基于教科书的一些没有温度的知识。萨苏翻开相册,里面是小小的、方形的照片,一张又一张的密林,密林深处的木屋。萨苏说他曾经拿着这些照片去东北寻访过抗联老兵,一位女兵仔细端详后说,我认识,然后认出了照片中的木屋是当时哪支队伍的营地。他说这些的时候,我好像突然闻到了扑面而来的木头和落叶的味道。

接着,他让我看了一张照片,也是小小的、方方的。那是一名烈士,躺在一个木板上,袖子被挽起。萨苏说,看,这里还有血迹。在相册主人的日记中,记录了这名烈士。当时他没有立刻死,日本人给他注射了强心针,想继续审讯他,他到死,一个字都没有说。这位日本军官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对这名烈士的尊敬。他说这些的时候,我好像问到了鲜血滴在雪地上的那种,寒冷空气中飘散的血腥气味。

这些事迹在日军的记载和照片中有很多,在敌后,少有供给,茫茫雪原,日军是如何苦苦搜寻,最后得到的,大多是战士死前的射击声在空山的回响。但是他们大多都没有名字,就好像萨苏儿时所接触到的优秀的科学家一样,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只要能够接触到亲历者,萨苏都会想办法让他们指认照片中的人,他对此乐此不疲,只是为了能够寻找到这些名字。

找到了名字有什么意义呢?萨苏想了想,很认真的,用低沉的声音,缓慢地语速,给了我一个很长的答案。这个答案对于一个3分钟的片子而言,可能不是那么简练,但是我依旧郑重地将它用在了片子的结尾,因为当他说的时候,我明确地感受到了他的照片中的那些战士、那些土地、那些树木的触感和温度。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