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里的“机关病”:“安心做学问的人缺乏话语权”

高校里的“机关病”:“安心做学问的人缺乏话语权”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当前,高校的行政化色彩体现在哪些地方?行政之手给高校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学术地位再高,没有行政地位,很多资源也和你无关”

李文慧(化名)曾是北京某高校的知名教授,连续多年担任该校某系主任及教务处处长。2011年,因为年龄到限,她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

此后几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围拢在李文慧身边的学生越来越少。“我还有行政职务的时候,每天都有不少学生来找我,有请教学问的、有谈工作的、有谈个人问题的,一天下来没有闲的时间。”她回忆道。

“退休后,原来天天来办公室的学生很久不和我联系。人们很快围拢在新的系主任和处长身边。出于工作需要,我可以理解。但连学术研讨、研究活动都不再与我联系,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李文慧说。

“不少年轻人都是我在位时一手培养起来的。”李文慧说,其中不少人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我没想到职位的变化会带来这么直接的影响。因为丧失了行政资源,你对他未来的发展、进步没有直接帮助了,他就不愿在你身上花时间了。但有趣的是,当他知道自己的博士论文、项目要由你来评价时,很快又会出现。”李文慧说。

这让她多少有些心寒。虽然不情愿,但她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行政力量和功利色彩左右着校园。”

在工作的最后一段时间,李文慧甚至感到很孤独。“到最后,我连办公地点都没有了。办公室的位子让给了别人。我努力争取,才被允许在一个空闲房间办公,桌上才安了一部电话。”她回忆道。

放下个人得失不谈,她的担忧是,行政色彩的渗透影响了很多方面。比如目前,如果学校的教学、科研项目在行政领导的名下申报,成功率更高。以教授的名义去申报,则难度很大。多种名师、优秀教师、国家津贴的评选,距离普通一线教师也越来越远。

“大部分的决策权都在行政部门,甚至最终的奖项也会分给行政人员。所以,一些清高的教师甚至不屑于申报。遇上开明的、懂学术的领导还好;遇上糊涂的,真是困难重重。”她说,“知识分子,总该有点风骨的吧?当高校染上了‘机关病’,学术地位再高,没有行政地位,很多资源也和你无关。”

她记得,自己所在的学校已近10年未召开教师代表大会。“原本教师代表大会应对上一年工作作出总结,并制订新的计划。这其中,教师对新计划提意见是很重要的环节。但现在,很多教学、科研计划的制订并没有专家、教师咨询的程序,最多会说‘询问了校外专家’。新的计划其实就是主管领导决定的。”

因此,对于一些冷门却必需的基础学科,教师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比如,原来一门基础课一学期的课件有十几个文件夹,学生要做大量的阅读。现在,最多讲一两篇文章、小说。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领导关注的或者更便于申报项目的领域。”她说。

她记得,学校某领导曾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说:“请大家放心,我也是知识分子,也是教授、博士,和你们的身份一样。领导理论上是为教师服务的。”

“但事实上,长期在行政岗位工作,必然会离科研、教书远一些。如果再没有渠道接触一线情况,作出的决策难免官气十足、与现实脱节。”她直言不讳,“一些高校领导并不爱校,没有把学校当事业来做,只是以此为晋升之阶。”

对于当前国家层面提出的去行政化议题,李文慧非常关注。

“据我了解,一些学校已经制定了相关章程。比如划定校领导的职责范围,确保行政不过度干预学术;校务会议、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都以教授为主体,校领导并不过多参与。”她说,“这项改革将会充满挑战,却是必须。学校应该是为了学术能头破血流的地方。教学和科研单位,应该是学术重于行政,最起码也要并重。不这样,教师何来积极性和责任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