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地铁成本是涨价与否的前提

公开地铁成本是涨价与否的前提

北京交通委委员荣军表示,北京轨道交通成本为每人次6-7元。这意味着相较于2元票价,北京地铁还有4-5元涨价空间。目前市交通委与市发改委正设计调价方案。专家称,为避免因涨价加重路面拥堵,幅度不应过大。

地铁因其快捷与方便,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在北京,低廉的地铁票价更是成为北京的一大招牌,让其他城市的人们坐着地铁心生无限羡慕与嫉妒。如今,这种便宜的地铁票价似乎要逐渐走向历史。

犹记得,1999年12月,地铁单程票价从2元调整为3元。之后在2007年10月,北京地铁全部实行2元单一票价,价格决策部门承诺地铁2元通票并非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献礼工程,而是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低票价政策将长期坚持,奥运会之后不会取消。但在当时,谁也没有给“长期”一个确切的界限划分。从去年开始,关于北京地铁涨价的消息就一直不断,而争论也从未消减,每有一点消息,便能立即引发社会的讨论。

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我们看到无论是反对涨价还是支持涨价的各方,其理由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细数这些理由,其焦点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地铁拥挤不堪能否通过价格调控来疏流,一个是地铁作为公共交通所享有的财政补贴,是否已让财政背上其难以承受的负担。这两个焦点中,前者没有把问题的核心放在该不该涨价上,而是转向了涨价后能否分流的结果上,后者则更强调财政补贴下的福利。倘若关乎地铁涨价的争论,始终停留在这两个层面上,将无益于公共空间讨论来推动公共资源更优化的配置。

关于地铁的争论,谁也不能抹去这样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决定了地铁的公共属性,所以它的受益者是全体市民,那么全体市民就应该为这个公共物品的提供成本“埋单”,因而我们看到每年都有巨额的财政拨款来补贴地铁运营的亏损。倘若这个过程中,人们觉得税收所形成的财政补贴难以承受公共产品的继续提供,涨价也是未尝不可的。

但是,在过去历次公共产品的涨价过程中,纯粹化的行政定价和市场化定价都已经被历史和现实所否定。所以,在捉襟见肘的财政面前,公共产品的定价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要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地铁运营的公共服务制度和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如何投资、如何经营、如何使用补贴,应该受到公众的监督。

因为从公共产品产权归社会公众来说,必须让社会公众拥有一定的定价权。进而,让一张地铁票背后哪些属于公共财政承担,哪些属于社会市场盈利,二者之间有个明确界限划分。在此基础上,完善公共产品补偿机制和引入市场供需服务定价原则,以及社会公众的价格听证,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公正的监管机构。如此,公共产品方能有一个让社会各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财政补贴到底捉襟见肘到什么程度,似乎谁也说不清楚。地铁票价背后公共产品的成本核算,也不是很明晰。北京交通委关乎北京轨道交通成本为每人次6-7元的说法,依旧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是这样,但方向上似乎总算找对了路。涨价已成定局,接下来,就要看涨价是否涨得公正,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相关职能部门把地铁运营成本和资金压力明明白白地算清楚、亮出来,请市民看明白,而这才是涨价合理与否的唯一依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