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反映”必须有“反应”

群众的“反映”必须有“反应”

摘要:而当下,党员干部应该及时补上“带着感情与群众打交道”这堂课,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让群众的“反映”有“反应”。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有一些基层单位或群众对某个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行为规范,以及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实际困难,通过某种形式向上级单位或领导进行反映。其目的是希望以此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使发现的问题或发生的困难得到及时解决。但往往事与愿违,即使是问题被即时反映出去,上级主管部门或领导干部对此却感应失灵、“反应”迟钝,没了回应,也迟迟难见下文,致使所反映的问题、困难难以得到切实有效解决。

“反映”与“反应”音同而意不同,虽一字之差,但其含义区别却很大,在现实中所体现出的态度、结果也各不相同。

基层单位或群众遇有困难、发现问题或一些不良现象适时向上级部门进行反映,是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正当途径,也是畅通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渠道。上级部门或领导干部接到基层单位或群众的反映,就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核查事实。如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就要及时回应、及时反馈处理意见,给群众一个合理解释。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困难得到帮扶、矛盾得到化解,也使某些党员干部的不良行为得到及时改正、不良风气得到及时遏制。对此能充分反映出上级单位和领导干部对下属的关爱体贴、对基层的重视关心,从而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反之,上级对下级、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回复,甚至听而不闻、无动于衷、敷衍塞责、罔顾民意。会让基层或群众感到“心灰意冷”,致使上访、集体访、越级访等事件时有发生。也会使党员干部失去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其形象也大打折扣。

造成有“反映”却无“反应”的现象,不能正确听取群众意见,正确对待群众的“反映”,归根结底就是官僚主义在作祟。是个别单位和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基层,不把群众的冷暖、群众的疾苦、群众的问题放在心上的具体体现。在作风上依然故我,在行为上依然我行我素,在思想上唯权是尊、唯我独尊的痼疾仍然没有彻底根除。“冷处理”、“拖延”成为应对基层问题、群众的“反映”的有效“偏方”。

在个别党员干部心目中,群众就不应反映“问题”,有了问题和困难要自己解决自行消化,就不应给上级领导添“麻烦”,一切就应顺从某些党员干部个人意愿,遵守“行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不是“良民”。甚至个别党员干部视群众的“反映”为无理取闹、调皮捣蛋。群众永远是弱势群体,语不压众、身微言轻。群众的“反映”不能及时得到上级部门的“反应”,不能得到一个合理、正确的解释,就难以让其信服,更有损于领导干部和上级单位的形象。因而,对群众的“反映”就要有反应、有答复、有解释,才能信服于众。党员干部只有增强执政为民的情怀,把民意摆上位置,腰板才能硬起来,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上级单位和领导干部更应廉洁自重,履职尽责,如果群众有呼声,就要随时随地有应声、有答声,让群众的生活顺心、舒心。

而当下,党员干部应该及时补上“带着感情与群众打交道”这堂课,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让群众的“反映”有“反应”。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