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津冀地脉文脉商脉的相通相融   (2)

北京:京津冀地脉文脉商脉的相通相融 (2)

摘要:北京,古曾称幽州,“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这段话形象地刻画了京津冀山水相连之景象,也正是基于此地脉,自古以来三地形成了人文政商的交融关联。

自西周初年黄帝或尧帝后裔受封于蓟城以来,幽州、冀州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与当代京津冀三省市所辖区域相当。历魏、晋、南北朝而不改

主持人:京津冀的起源可追溯到何时?真正崛起又是何时?

孙冬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据《礼记》和《史记》记载,北京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纣不久封黄帝或尧帝的后裔于蓟城的西周初年,此后某个时期蓟国被南面的燕国吞并,蓟城又做了燕国的都城,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成为北方军事重镇幽州的治所。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把俗称“燕云十六州”的幽蓟地区奉送契丹,两年之后的辽会同元年(938),幽州被提升为五京之一的陪都“南京”(亦称“燕京”),这座城市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功能。

与北京相比,天津的崛起要明显晚一些。这里扼守着漕运咽喉与海河出口,在元朝是河间路所属的海津镇,明永乐二年(1404)筑城置戍,次年设天津三卫。清雍正三年(1725)改置天津州,九年(1731)升为天津府,治所在天津县(今天津市)。同治九年(1870)以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多驻天津,冬季才回到保定。进入民国,天津继续作为直隶(河北)省会。

孙成尧:战国时期,在河北建都的北有燕国,南有赵国,中部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狄人建立的中山王国。

汉朝,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河北北部主要属幽州刺史部,中南部属冀州刺史部,张家口地区北部为匈奴、乌桓活动的地区。汉代以后,幽州、冀州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在河北境内,历魏、晋、南北朝而不改。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文帝废郡置州,以州直接辖县。到炀帝时,又更州为郡,以郡统县。郡治在河北的有北平、恒山等14郡。从隋朝始,冀州、幽州作为一级政区之名消失于史籍。

唐朝初年,以山河大势将全国分为十道。今河北辖域主要为河北道,小部分属河东道和关内道。“河北”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出现了,但作为大行政区的名称是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并省分道后才出现的。

明朝初年,今河北大部为北直隶省,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顺天府(今北京),改北京为京师,今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归京师管辖。清朝继续实行行省制度,河北为直隶省。中华民国成立后,当时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属直隶省,后因直隶省名不符实,于1928年改为河北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