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3)

核心提示: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重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一)战略机遇

从国际方面来看:

第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增加。资本、商品、技术、信息和劳务的国际间流动正在加快,各国都在调整产业结构。世界经济强国正加快将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劳动力素质较好、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有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更多地从外部获得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进步。同时,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利于我国发挥后发优势。从世界发展史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而新的科技革命必然带来新的产业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并由此带动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形成新的科技进步浪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通过引进、再创新等途径吸收消化发达国家的一些关键技术,并大幅度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潮流,实现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生产力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第三,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经济体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对以美元等货币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要求对世界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为人民币走出国门,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建立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四,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当前,虽然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维护和平、制约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我们有可能继续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世界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改革已经迈出重要步伐。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利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为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提供着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从国内方面来看:

第一,我国经济具备更大规模发展的实力。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是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能够抵御国际国内的经济风险、持续扩大经济规模与人均收入水平。

第二,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坚实。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源保障和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社会资金相对充裕,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快速提升等等,都为我国迈向经济强国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城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我国城镇化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带动国内消费和投资,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聚集人力资源等,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促进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第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内开放政策有效发挥的情况下,我国“走出去”面临许多有利的机遇。不少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资金匮乏,与我国扩大投融资合作的意愿增强,在一些领域对我国放宽了投资的限制,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正在消除部分开放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已经并正在形成更加适应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规则和标准。

第五,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将为经济发展开辟广阔道路。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人民凝聚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无穷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攻坚克难,可以攀登高峰,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二)严峻挑战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之路不会是平坦的,面临不少挑战和风险。

从国际上看,有四个方面因素,包括:

第一,世界现有经济强国的制约因素在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秩序红利、格局红利,不愿看到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会不惜代价试图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反倾销起诉、干涉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等事件频频发生,国际贸易摩擦日渐加剧,“中国威胁论”、“唱衰中国论”、“贸易保护主义”等大有抬头的趋势。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2年,中国出口产品遭到反倾销调查的金额达到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0%以上。与此同时,美国策划和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这个框架协议涉及范围和最终标准都超过以往任何贸易协定。美国还同欧盟谈判签订“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TP)”。这个协定旨在“制定被全世界,特别是还处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接受的标准。”这些都对中国经济形成很大的压力。

第二,全球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冲击, 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着深刻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全球实体经济竞争态势出现新变化。美国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和一系列新的计划与措施;欧盟提出“增强型工业革命”,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工业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重塑和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占国际分工的制高点。这些必然导致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更加严重,并从贸易向投资、技术、就业等各个领域扩散,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日趋严峻。

第三,外部需求短期内难以有明显好转。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走出困境。同时,一些新兴国家经济体不断出现新问题。因此,总体上看,未来全球总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需求不足,可能要持续一个较长时间。这是我国扩大外需的重要障碍。

第四,全球性的各种问题交织显现。近些年来,世界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交织显现,反映出现有的国际体系不能有效地应对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近年来,中亚、北非等地区政局动荡不安,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全球生态与环境的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外部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看: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尽管近些年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但国民收入分配重大关系特别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仍严重失衡;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问题仍然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进一步暴露。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6亿吨以上,水泥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行业也面临较大过剩压力。消化产能过剩会产生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矛盾突出,亟待加以解决。

第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偏低,产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但是原创性的发明、关键核心技术不多,中国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我国研发经费比重低,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不多,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强,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第三,资源环境约束日渐突出。原油、天然气、矿产品等重要能源资源的供给制约因素在加剧,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与经济强国相比,我国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废水排放量等指标都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北方大面积雾霾天气频频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第四,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财税体制弊端凸显,税制不合理,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现代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增大;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体制出现不少新矛盾;上层建筑中一些环节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社会体制改革、生态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原有体制的一些弊端和体制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五、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

文章根据党的十八大制定的未来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使我国顺利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需要实行以下“七大战略”。

(一)实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在未来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中,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持续扩大经济总量,不仅是实现经济强国的重要条件,更是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健康增长。在我们这么样一个人口大国,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行的,否则就业等社会矛盾就会激化。同时,必须在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靠过渡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十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同时又提出要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经济学主要讲费用和效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根本要求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用)。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度,不惜代价、不顾成本,就会忽视质量和效益。必须推动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二是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改善需求结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三是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四化”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四是要把握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为扩大经济总量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五是要推动能源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包括调整能源供给结构和强化能源节约使用,有效控制能源资源消费总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新能源和节约能源资源。

(二)实行优化经济结构战略,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区域结构。一是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是在十三亿多人口大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抓好的头等大事。二是要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坚持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失时机发展新兴产业,坚持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特别要大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流通业、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这既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迫切要求,也是培育新的增长源、扩大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注重发挥工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工业化,促进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要加强财税、金融、投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金融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三是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要求,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带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四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特别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全面推动各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