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是一种遵守某种规则的思维定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惯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天敌”,也是“四风”的顽症,更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可以说,反“四风”的最大难点,在于打破传统禁锢、克服惯性思维。因此,在践行群众路线中从破除惯性思维入手,是根治“四风”的有效途径。
惯性思维是反“四风”的思想枷锁
在工作中,一个习惯做法形成后,在实际运行中将会不断地自我强化,形成一种深入人们精神世界并令人难以抗拒的惯性力。惯性思维在“四风”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循规蹈矩。因多年工作惯性,往往固步自封,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圈子。比如,一说重视抓某项工作,就必定开会、发文;一讲抓好工作落实,就搞检查评比、开现场会;一听上级要来人,就停下手中所有工作,集中迎接检查;一强调工作创新,就提新口号、搞新花样。二是经验主义。动不动就以惯例论事,决策不从实际出发,不科学论证,不走群众路线,不按程序办事,而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拍脑袋”决定。干什么事情都要先看本本上有没有论述,红头文件上有没有规定,别人没做过的不敢干,甚至一些先进地区已经创出的成功经验,也不敢大胆地学习借鉴。三是缺乏创新。在矛盾和困难面前,没有敢闯敢干、敢于碰硬的精神,没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勇气,没有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动力,工作起来四平八稳、毫无生气。看见别人做出了好成绩,不加甄别的模仿,照猫画虎,照单全收。工作不善于总结反思,对存在的问题不看本质、不查根源,习惯于就事论事,不断重复治标不治本的老办法。四是安于守成。以以前怎么样、去年怎么干为借口,迈不开步,开不了局,满足于工作过得去,不求工作过得硬,安家思想有余,创业思想不足,没有当一任领导、干一番事业的责任担当,没有工作打长谱、建设想长远的奉献精神,没有抓铁留痕、踩石留印的过硬作风,自满自足,小富即安,小业即停,小成即满。凡此种种,对反“四风”的危害尤烈。
“四风”痼疾都能从惯性思维中找到病因
应该说,这些不科学的惯性思维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很容易被我们感知到的。可为什么不科学的做法能够在某些地方大行其道甚至约定俗成为一种习惯?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问题为什么陷入提出-解决-反弹、再提出-再解决-再反弹的怪圈?“四风”痼疾为什么屡禁不止、屡消不灭?深究起来,都可以从惯性思维中找到原因。一是惯性思维具有极大的麻痹性。客观地讲,对于纠正和克服不良作风,有些干部思想上有这种觉悟,心里面有这个愿望,并且决心也下了,措施也定了。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具体事情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回到习惯的老路上来,工作一旦出了问题,一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成了一些人的挡箭牌,甚至用“工作积极性还是好的”为之开脱,使因循守旧者有惊无险。二是惯性思维容易遮挡人们的视线。有些作风问题受惯性思维和陈旧思想的影响,看似是可以理解的,但往往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明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领导工作的大敌,但它能展现耀眼的一面,蒙蔽领导的慧眼,久拒不绝,流行甚广;明知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党规党纪所不容,但在“侥幸心理”和“法不责众”观念的暗示下,有的党员干部不惜铤而走险。三是惯性思维背后有功利思想驱动,时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些党员干部的“惯性思维”,上级有了新的文件精神,不是认真学深领会抓紧落实,而是仔细“研究”、查“漏洞”、思“对策”,更多地考虑如何应付检查考核,大做表面文章,重形式不重内容、重过程不重效果,喜欢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场面壮观,让投机钻营者屡屡得逞。四是惯性思维有其赖以滋生的土壤。惯性思维与现行政绩评价体系不科学密不可分,同时思想上的忽视、监督上的缺失和制度上的漏洞是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干部求稳的、守旧的,上级反而认为其平实稳重,用起来顺手,交代任务放心,经常得到提拔重用,使平庸者不断尝到甜头。可以说,有些惯性思维也是上级“带”起来、“逼”出来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