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课堂”解说核心价值观

“超级大课堂”解说核心价值观

问题来自学生 声音来自一线 解答来自权威

摘要: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在年轻人追求自我、凸显个性的潮流中,在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压力山大”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致形成学习和实践“两张皮”?在上海,一节全新探索实验的思政课“超级大课堂”,让人开了眼界。

年轻学子热辣追问:核心价值观和我们大学生有啥关系

5月15日晚,同济大学中法中心的阶梯教室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超级大课堂”第三次开课,聚焦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们大学生有啥关系?

这一主题并非凭空而定。此前,上海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协作组的老师们已经通过课堂途径和网络平台,广泛征集了全市大学生和思政课专任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全市共有5万多名大学生参与了问题征集,收集各类提问8976个,经过分析整理后,最终聚焦讨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话题。

海量的征集范围、现实的讨论话题、开放的对话思辨平台,激发了全市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问题征集过程变成大学生思考、理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征集问题的目的就是推动大学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主动发问和师生主动发现、思考,改变‘一言堂’式教学方式。”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李兴华这样告诉记者。

在“超级大课堂”上,来自各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的现场提问足够尖锐、热辣,很能显现出年轻学子们面对个人处境与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困惑:

“讲核心价值观是不是会磨平个体差异性?”“归纳出24字核心价值观,是不是因为太缺少这些东西?”“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和核心价值观是怎么勾连的?”……

担任主持人的两位青年教师,有很高人气的复旦大学上海思政课“阳光学者”陈果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哲学、法学双博士包立峰,还在现场不断鼓励大学生们“别留情面,提问越犀利越好”——“好问题,才能调动起所有老师的激情和智慧。”

“打擂台”教学相长,传统课堂变身思想辩场,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此前,由上海市教委组织的“超级大课堂”已成功举办了两次。作为一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实验课,“超级大课堂”强调“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要求教师组队正面回答学生提问,突出师生互动、思想碰撞、教学相长,搭建思政教师培养的实战平台。不过,前两次都是以同一门课程的内容为核心,由各家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分别组队“打擂台”,聚集的问题,分别是“为什么大学生要有理想信念,做一个平凡人就是胸无大志吗?”和“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这一节“超级大课堂”,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4门主干课程为类别,不同学校的老师共同组建参赛方阵,实现“原理讲理论、概论谈当下、纲要论历史、基础说情理”,让大学生体味不同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答。

每一组教师都经过事先的协同备课,用一段不超过6分钟的视频来展现团队的解疑释惑能力和教学设计创造力,阐述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点理解,展示“课堂好声音”。更多的时间,用来回答现场听课师生的发问、质疑,随机应变,既要正面回应、令人信服,又要言简意赅,保证答问数量和质量,以便在由现场观摩师生、专家们一人一票的评选中胜出,成为得票最多的“超级团队”。

争鸣、交锋、竞争,随着一组组教师团队登场,教室内的热度逐渐升高,智慧火花时时迸射,课堂俨然变身成了思想的辩场——

“社会现实不尽人意,你采取什么态度?不少学生抱怨多但思考少、行动少。一个社会想要变得更进步、更美好,不是说它不会出现问题,而是取决于每个人的态度。”上海杉达学院教师游昀之这样回答一位学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