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构成特点与提升途径(4)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构成特点与提升途径(4)

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形成的主要途径

认同是一种被赋予具有军事、暴力等“硬权力”所无法企及的独特和具有非凡能量的“软权力”形态。在高度认同的状态下,认同主体通常会承认政治体系的合法性,积极响应动员和号召,主动参与政治体系的活动,遵守规范,自觉维护政治体系的权威,自觉履行政治义务,积极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并反对和抵制一切与政治体系要求相悖或者威胁政治体系安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一)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必定是通过一定的、具体的政治行为来实现的。对于认同的政治体系,社会成员就会自觉地把自身作为政治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以归属的情感、拥护的态度和支持的行为表达对政治体系的认同。中国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首份针对“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同关系”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体制认同得分最低。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伴随利益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要求,并且具备政治参与的能力,给现有制度容量提出了严峻考验。如果公民参政议政的心理需求被忽视了,就会减弱他们的政治效能感。这样就导致公民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信任感下降,弱化了他们的政治认同。尤其是弱势群体缺乏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他们的政治认同危机日益明显。由于长期无法参与有关游戏规则的制定,越来越多的城市贫民出现了对主流社会的认同危机[10]。长此以往,社会公众不仅对现行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产生怀疑,而且还容易导致对现行基本政治制度支持与拥护有所减弱,使公民与党组织、政府机构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加大了执政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隔膜,使执政党、政府与公民处于一种紧张、不信任的状态之下,从而出现政治认同危机。可见,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方式获得政治认同,不仅能够满足公民参政议政的心理需求,增强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而且还可以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通过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扩大了执政党和政府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利益整合功能,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社会公众的认同感。

(二)保障民族群体利益是提升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

公民利益的较好保障对于提升公民满意度具有关键性作用。政治认同是社会利益的整合过程,也就是说社会成员的利益只有通过政治认同活动才能得以保障和实现。当整合的原则公正、平等,利益格局合理,就会形成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利益共识,各方利益的实现相对最大化,政治认同的状况也就越理想;反之,利益冲突加剧、矛盾锐化、利益格局呈现断裂和对立时,政治认同危机的风险也就越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利益分化扮演着对社会进行再整合、寻求再认同的推动者角色”,所以“由于利益分化,社会提供了重新整合的需求”[11](P11)。这种整合必然地要通过政治和由政治来执行,也即必然是政治整合。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维护自身利益和追求认同政治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迫切希望把自己的意志输入政治系统,通过参与政策的制定、影响政策的实施等方面维护与协调自身的利益。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中形成利益的共识,相对最大化地实现各认同主体的利益需求,是政治运作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的深入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变动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间的利益争夺也趋于明显和增强。然而,新增利益与各个民族在广泛社会动员下形成的对新增利益分配的预期,以及利益意识觉醒后激发起来的新的利益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于是,有的民族或民族中的部分成员产生了相对被剥夺感和挫折感,这些心态一旦指向国家或国家的政策,就会对他们的国家认同形成某种消解作用。因此,在当代中国,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利益表达和整合功能,成为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工具,把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诉求经过收集、筛选、综合,反映到自己的纲领和政策中,并通过纲领、政策的落实来体现社会各阶层的意志,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亲和力,以获得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支持和认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