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构成特点与提升途径(6)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构成特点与提升途径(6)

(五)通过发展公民教育塑造政治认同

国家的正式教育体系具有传播公民观念,培育公民的国家认同与归属感的功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公民教育的覆盖面空前扩大,通过统一的教育,可以塑造有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共同语言的公民。“所谓公民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公民生活方式、社会规范、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养成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公民教育首先是国家认同的教育。”[13]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保护少数族群的独特属性与文化权利,又通过推进公民教育,有效地凝聚民心,形成国家层面的认同,从而使各族人民平等协作,共同向前发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实际上,大众传媒、公共论坛、国家庆典仪式都可以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平台。“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家认同的教育,他们通过义务教育、语言、文化媒体等因素,强化人们的国家认同,使族群认同的文化因素与国家认同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多地相互交叠。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保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首位,至少不能让族群认同强于国家认同。”[14]

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全面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措施。“族群身份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分别构成国家认同的‘离心力’和‘向心力’。而协调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本质……是要把‘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一起塑造成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5](P30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教育,采取特殊措施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保障各族人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民族素质。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先后设立了“专项补助费”、“少数民族地区补助款”以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等资金项目,以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在高校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采取特殊措施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素质,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国家公民文化共性的塑造可以超越某些地域性和族群性传统所造成的差异。为了培养公民意识,我们必须拓展公共领域,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超越地域、族群和狭隘习惯的束缚,凝聚公民之间的共同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转型使我们不能再被动、消极地依赖自然、传统和家族,而是必须通过公民权利走向国家认同。

参考文献:

[1][英]A·D·史密斯.民族国家[M]//[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陈振明,陈炳辉.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桑玉成.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4).

[4]左高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认同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01.

[5]敖带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J].攀登,2010,(1).

[6]陈明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7][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美]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美]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11]桑玉成.利益分化时代的政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2]常士誾.异中求和:当代族际和谐治理的新理念[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13]韩 震.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战线,2010,(5).

[14]韩 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5]关 凯.族群政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