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巴勒斯坦世界遗产小村庄(2)

摘要:6月20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巴勒斯坦村庄巴蒂尔(Battir)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认定该村庄的橄榄和葡萄园文化景观为濒危世界遗产。该景观位于耶路撒冷西南数公里处,东接旅游胜地伯利恒,属于山地梯田种植景观,传统的耕作和灌溉方法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事实上,犹太人曾经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村民们在整理田园时偶而会发现一些古币等文物,也未必都与当年的犹太人有关,但是耶路撒冷的博物馆愿意收藏。现在保留下来的古迹包括村中央的罗马浴室和梯田中央罗马时期的水渠和蓄水池。此外,村中老房子随处可见,还有一些房子是在老房基础上翻修的,新老结合。从建筑材料的使用,可以分辨出年代的远近:古时建筑材料多用大石块,年代近一些的是小石块,混凝土则是现代的建筑材料。

保持不变的是灌溉系统和农作方法。巴蒂尔村梯田靠引泉水灌溉,而且当地村民仍然采用传统耕作方法,这在中东地区已经不多见了。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佳话:当地泉水由八大家族逐天轮流使用,因此这里一周是八天,而不是七天。巴以地区水源匮乏,像这样水源充沛之地实属上天恩赐。

铁路引纷争

19世纪末,当时统治巴以地区的奥斯曼帝国修建了一条铁路,将地中海港口城市雅法和耶路撒冷连接起来,方便朝圣者出行,巴蒂尔正好位于这条铁路线上。村庄谷底蜿蜒的铁路线旁曾有一座火车站,往来火车停靠补水,同时给这座相对封闭的村庄带来了生气。

2

(图片说明:当地女孩子在喝泉水。巴蒂尔村中央的泉水长年流淌,可以直接饮用。巴以地区水源匮乏,像这样水源充沛之地实属上天的恩赐。)

犹太人的到来打破了宁静。1949年以色列与约旦达成停火协议,此处铁路线紧邻停火线(又称绿线)。为了控制全部铁路线,以色列与约旦方面达成协议,将铁路线以东部分土地划入以色列控制区,但允许村民自由跨越绿线,打理自己的果园和菜地,前提条件是村民不得破坏铁路线。至此,巴蒂尔村庄至少30%的田地位于以色列控制的一侧。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军队越过绿线占领全部巴蒂尔村。直到1995年,根据《奥斯陆协议》精神,巴以双方签署移交文件,以色列向巴勒斯坦移交多个约旦河西岸城镇管理权,巴蒂尔村正式归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辖。

以色列以防止恐怖分子渗透为由,大肆兴建隔离墙,其中一段计划在此沿绿线修建,不可避免地会侵占巴蒂尔村的土地,并破坏罗马时代留下的灌溉系统和梯田景观,因此引起广泛抵制,反对者中不乏以色列官方机构和犹太人团体。自2005年开始,该段隔离墙计划一直处于搁浅状态,至今仍等待以色列高等法院的裁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