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的“焦裕禄之问”

习总书记的“焦裕禄之问”

半个世纪前,一篇由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撰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传遍神州大地,人们记住了焦裕禄这个名字,了解了他的感人事迹。半个世纪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考察时深情地说:“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呢?”他的这句“焦裕禄之问”,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深思。

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时代变了,党和政府需要各类具有新思路、掌握新技能的“知识精英”,以前那种老传统、老作风过时了,不管用了。然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过这样的党员干部:他们有招商引资、圈地造城的大手笔,却很少顾念当地文化的传承、环境的保护;他们有刺激GDP数字不断提高的洋办法,却对老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样实际问题不管不顾;他们对上马各种形象工程最热衷、最起劲,却不惜把一堆“硬骨头”“烂摊子”留给下一任;他们忙于用职权为配偶、子女、亲属捞好处,却对老百姓的埋怨声、咒骂声置若罔闻。我们要问,这样的干部也算是在官场上走了一遭,但究竟有多少人民群众会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样的干部也曾取得过一些所谓的“政绩”,但究竟能否真正经得起时间、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目标是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真正反掉这“四风”,就要以焦裕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为镜,多想想我们到底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如果真这样想的话,也许会自觉地多一些“充电”培训和调查研究,少干一些遭后人耻笑或痛骂的蠢事。如果常这样想的话,也许会自觉地减少一些铺张浪费和奢侈享受,多给后人留一点可供持续发展的资源、能源和文化遗产。

再次踏上兰考的土地,我们看到沟渠成行、泡桐成林、粮食高产,曾经困扰这里的内涝、风沙、盐碱等“三大灾害”已经一一克服,曾经贫瘠无比的土地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一方沃土。还不仅于此。当初,由于儿子焦国庆看“白戏”,焦裕禄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要求子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如今,焦家第三代的10个孩子中,有一半人都在打工,没有一个人依托父亲的名望去找关系、走捷径。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仍保持着淡泊名利、自强不息的家风,继续传递着可敬的正能量。焦裕禄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多么丰厚的精神财产!

早在180多年前,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就写道:“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怀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胸怀,埋头苦干、薪火承传地不断奋斗下去。这需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经受住委屈甚至误解。这才是对习总书记“焦裕禄之问”最鲜明、最准确的回答。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