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3)

中国模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3)

三、中国模式的不确定性

毋庸讳言,“中国模式”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所谓不确定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局限性、阶段性、不完善性。“中国模式”的不确定性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中国模式虽然已经形成,但尚处在襁褓之中,远没有定型。中国模式中该坚持的东西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该改革的东西要大胆地改革,该抛弃的东西要果断地抛弃。

中国模式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现实的“中国模式”有不确定的一面,未来的“中国模式”依然会存在不确定的一面。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中国模式”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穷尽了一切发展的可能性,后人只需重复前人的老路,复制前人的成果。那种认为“中国模式”的不确定性将会越来越少,直至最后消失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比如,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确定的,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变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组成也是变化的。

“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和形成的模式,还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模式。社会主义还在发展,中国模式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承认并正视这一点无损于中国模式的伟大,更不能成为否定中国模式的理由。试想,“世界上有哪种模式不是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过发展变化?又有哪种模式因为经历了发展变化而不成其为模式?显然没有”。[31]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中国模式”的修正和完善。

第二,“中国模式”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完美无缺的理想模式。

“中国模式”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32](P812)

“中国模式”是一个事实判断,承认中国模式的成功,不意味着它就完美无缺;承认中国模式的缺陷,也不意味着唱反调。我们既要大胆地肯定中国模式的成就,又要直面中国模式的问题。不应把模式看作是一个绝对理想的东西,一个可供随意复制或模仿的东西。世界上找不出百分之百的理想模式。

今天,“中国奇迹”震撼世界,“中国故事”遍传全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强国之路、复兴之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道路自信,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一方面,我们要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不能变的,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不能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敢于全面推进深水区改革,敢于碰触影响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充实和丰富“中国模式”的科学内容。

第三,“中国模式”不排斥其他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不是不可移易的封闭模式。

“开放性”是中国模式的突出品质,中国模式对外不推广,但不等于对外不开放。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包括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对西方模式开放,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列宁早就说过:“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也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33](P36)资本主义有好的东西,“吸收别人好的东西,保持自己特有的东西,把他的好与我的好相加,等于比他更好”。[34](P262)当然,我们利用资本主义不是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东西,而只是“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15](P181)资本主义的有些东西永远不能学。

当然,“中国模式”丝毫不排斥其他模式的成功经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对中国发展充满了信心,告诫“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35](P394)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亚历山大·萨利茨基指出:“中国模式的特点恰恰在于,设计师没有规定一种绝对的固定的国家发展形式”,“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探索和借鉴。中国汲取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适应本国的条件。从中国模式的基础中可找到苏联的‘骨架’、新型工业国家的成就、美国的成就,还有注重社会福利的资本主义的特点。中国成功地汲取了所有这些经验。”[36]海纳百川,将各文明的优长冶为一炉,应该成为“中国模式”的品格和追求。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