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4)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4)

四、结论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是中美两国关系动态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它将是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做调整和彼此做出调整、适应和共同推进的重要内容。[56]应该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性大于理论性和政策性,中美最后能否构建成新型大国关系其实是双方互动和实践的结果。以往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国家利益问题上,国与国之间很容易形成零和博弈的关系。但笔者认为,国家利益的博弈在处理手段上是多样的,其中有一部分可以通过交换和范围划定的方式来化解。有一部分则可以采取搁置的方式来处理。因此,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中美在未来要加强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妥善处理涉及中美双方的核心利益和非核心利益,要对相关利益的轻重缓急、优先等级等做好排序,共同管理中美因竞争而导致的紧张关系。

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关系的诸多条件,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在主体性条件、客观性条件和双边特性条件方面区别于历史上的大国关系。首先,中美两国都是超大型国家和文明型国家,在主体性上就与历史上的崛起国/挑战国(如德国、日本)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质也正是中美得以用合作与和平方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条件,具有一定的“天然性”趋势。其次,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中国的“和”文化、核武器在核时代对大国战争行为的限制、现代都市主义与市民社会的兴起、全球问题的挑战、国际制度和国际法的刚性等因素在客观上可以使中美关系处于合作与竞争共存的状态,至少能形成非零和关系,而不至于导致大规模冲突和战争。最后,从中美两国的双边特性上看,中美的贸易与投资日益紧密,使中美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加之两国广泛的社会和人际联系、数量庞大的中美互动机制的建立以及中国清晰的在体系内崛起的发展战略等因素,这些条件为中美建成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正如亨利·基辛格(Henry A.Kissinger)所说,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该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两国在可能的领域内应开展合作,调整关系,减少冲突。在维护共同利益、建设全面危机处理框架以及双方领导人要从长远来把握中美整体状况这三个层面来处理好彼此关系,实现共同进化,从而走向“太平洋共同体”。[57]共同演进将或许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则是两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注释:

[1]对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的分析可参见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倪世雄:《结交一言重

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0页。

[3]1993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美国西雅图同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指出处理中美关系应遵循“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方针。

[4]王晓薇:《中美关系13年四次定义600亿合同注解伙伴关系》,载《华夏时报》,2011年1月21日。

[5]参见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 2013, ” March 11, 2013, http://asiasociety.org/new-vork/complete-transcript-thomas-donilon-asia-society-new-york,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7日。

[6]Susan E. Rice. “America’s Future in Asia. ”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Rice on U. S. -Asia Relationship, November 20, 2013, http://uspolicy.belgium.usembassy.gov/headline/national-security-advisor-rice-us-asia-relationship,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6日。

[7]笔者曾在诸多场合谈及中美关系中出现的竞争性新议题,但大多比较零散,也没有进一步做详细的论证。现借此对之前论及的观点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修正、归纳和总结。相关论述可参见金灿荣:《未来十年中美关系面临8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hy/hy_gdxw/201401/t20140115_943980.shtml,登录时间:2014年2月16日;《未来10年中美关系将新老问题并存》,http://world.people.com.cn/n/2012/1227/c1002-20038499.html,登录时间:2014年2月16日。

[8]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梳理,参见张建:《中国周边外交再思考》,载《当代世界》,2013年第6期,第41-43页。

[9]赵穗生:《中美应共同谋求世界权力天平“新的均衡”》,载《学术前沿》,2013年第9期,第9-10页。

[10]Barack Obama, “The United States Is a Pacific Power and We Are Here to Stay, ” November 17, 2011, http://www.abc.net.au/lateline/content/2011/s3369684.htm,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3日;Hillary R.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1/10/175215.htm,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3日。

[11]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 2013, ” Remarks by 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to the Presiden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 2013, ”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3/03/11/remarks-tom-donilon-national-security-advisory-president-united-states-a,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4日。

[12]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ce, “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 ” pp. 5-14, http://www.defense.gov/pubs/2013_China_Report_FINAL.pdf,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5日。

[13]“China’s Military Rise the Dragon’s New Teeth: A Rare Look Inside the World Biggest Military Expansion, ”The Economics, April 7, 2012, 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52193,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9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前言”。

[15]Anthony H. Cordesman, Ashley Hess and Nicholas S. Yarosh,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Force Development: A Western Perspective, ” August 23, 2013, 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130725_chinesemilmodern.pdf,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2日。

[16]Clara Moskowitz, “US & China: Space Race or Cosmic Cooperation?” SPACE, September 27, 2011; Frank Klotz, “China’s Growing Space Power, ” 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chinas-growing-space-power-7244,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8日。

[17]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Donilon on Asia-Pacific in

2013, ”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english/texttrans/2013/03/20130311143926.html#ixzz2nn4Shqts, 登录时间:2014年1月18日。

[18]蔡翠红:《网络空间的中美关系:竞争、冲突与合作》,载《美国研究》,2012年第3期,第107、121页。

[19]参见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2年美国货物贸易及中美双边贸易概况》,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33266,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

[20]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局网站,http://www.coi.gov.cn/gongbao/jingji/201302/t20130227_26159.html,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

[21]刘中民:《美国眼中的中国海上战略》,载《东方早报》,2012年5月22日。

[22]Alexander L. Vuving, “What Regional Order for the Asia-Pacific? China’s Rise, Primacy Competition, and Inclusive Leadership, ” http://www.apcss.org/wp-content/uploads/2012/09/Chapter17.pdf, 登录时间:2014年1月21日。

[23]Ashley J. Tellis, “Uphill Challenges: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Asian Security, ” in Ashley J. Tellis and Travis Tanner, eds. , Strategic Asia 2012-13: China’s Military Challenge,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2, pp. 2-24.

[24]Joshua Cooper Ramo, “ The Beijing Consensus, ”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London, 2004, http://fpc.org.uk/fsblob/244.pdf, 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俞可平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5]从全世界看,世界上工业化搞得好的地方就只有两个地区:一个是新教占主导的北欧和北美地区,另一个是儒家文明圈,即东亚经济圈。这两种模式可谓两枝独秀,形成了以往历史上没有的现象。

[26]Kenneth Lieberthal and Wang Jisi, “ Addressing U. S. -China Strategic Distrust. ”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Monograph Series, No. 4, March 2012.pp. 7-39.

[27]Michael D. Swaine, et al. , “ U. S. -China Security Perceptions Surve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 http://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us_china_security_perceptions_report.pdf,

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

[28]Liu Chang, “Commentary: U. S. Fiscal Failure Warrants a De-Americanized World, ” http://www.guancha.cn/XinHuaShe/2013_10_16_178931_2.shtml,

登录时间:2014年2月16日。

[29]对于中美关系中出现的八大新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指出,其中大多数新议题的出现是中国崛起而带来的结果,建议从中国崛起(变化)-美国反应(调整)的角度来分析,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并致谢。

[30]江涌:《当心世界老二的魔咒》,载《世界知识》,2010年第22期,第52-54页。

[31]Thomas Donilon, “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 2013, ” March 11, 2013,参见美国白宫网站,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3/03/11/remarks-tom-donilon-national-security-advisory-presidentunited-states-a, 登录时间:2014年1月23日。

[32]John J. Mearsheimer, convention Deterr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 33-35.

[33]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的时间表有很多版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做过最乐观的估计,在其2011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认为,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将超过美国。

[34]索洛维约夫著,徐风林译:《俄罗斯与欧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林国荣:《罗马史随想》,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5页。

[36]参见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张维为:《中国是世界唯一“文明型国家”》,载《环球时报》,2010年5月24日。

[37]马丁·雅克著,张莉、刘曲译:《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165页。

[38]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39]有学者甚至这样总结道,美国从其建国之初就已是一个自由主义社会。其自由主义传统已是世界上最牢固的传统之一。参见路易斯·哈茨著,张敏谦译:《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991年引言版”,第1-2页。

[40]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165页。

[41]詹姆斯·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著,王鸣阳译:《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14页。

[42]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页。

[43]John J. Mearsheimer,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3, 1994, p.

42.[44]关于城市脆弱性的讨论参见Jorn Birkmann, 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o Hazards of National Origin, Tokyo: UNU Press, 2006; Gilberto C. Gallopin, “Linkages between Vulnerability,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Capacity, ”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 16, No. 3, 2006, pp. 293-303。

[45]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美国软实力的表现之一是其市民社会的意识。参见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24。

[46]傅梦孜:《中美关系发展的逻辑思考》,载《美国研究》,2011年第3期,第27-29页。

[47]关于美国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的分析,可参见金灿荣:《美国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载朱世达主编:《美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章。

[48]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导论”,第15-19页。

[49]Michael D. Shear and Dan Balz, “At United Nations, Obama Makes Appeal for World’s coopera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24,2009.

[50]商务部新闻办公室:《2012年商务工作年终述评之三:中美双边贸易额将近5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ae/ai/201212/20121208498231.html,登录时间:2014年1月25日。

[51]骆家辉:《中美关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117/142414317988.shtml,登录时间:2014年1月12日。

[52]张业遂:《中美关系和中国的全球作用》,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dszlsjt_602260/t868012.shtml,登录时间:2014年1月24日。

[53]邵琪伟:《要努力扩大中美双向旅游交流规模》,中国旅游局官方网站,http://www.cnta.gov.cn/html/2013-10/2013-10-10-8-37-58469.html,登录时间:2014年1月25日。

[54]《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8日。

[55]如何利用中美关系中的对话机制,妥善对中美关系进行管理的分析可参见张沱生、史文:《对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邱美荣:《危机管理与中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第1-7页。

[56]中国学界对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讨论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袁鹏:《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5期,第1-8页;周方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动力、路径与前景》,载《当代亚太》,2013年第2期,第2-21页;达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7期,第59-73页。

[57]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林华等译:《论中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516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