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走向改革纵深的理论追问 (2)

辛鸣:走向改革纵深的理论追问 (2)

——聚焦聚神聚力 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的针对性其实就是改革的着力处

尽管今日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但全面改革不等于四面出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根本性问题上、在关键性问题上取得突破,找准着力处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改革的着力处何在呢?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社会形成了与既有社会全然不同的一种新的利益格局,整个中国社会的民众都在这一利益格局中获得了改革前想都不敢想、想都想不到的收益。但是不同社会群体在这一利益格局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差别是比较大的,这一差别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竞争和社会劳动所导致的正常差别,因为有一些获得超额利益份额的群体其获益的手段不是正当的市场竞争和诚实劳动,而是利用改革中制度的不完备钻空子、闯红灯暴富。尽管这样的利益格局既不公平又不正义,也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但是利益格局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加之获得利益多的群体也会想方设法维持这一对他们有利的利益格局,于是一道道看得见看不见的利益藩篱就会潜滋暗长,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固化。

可是,不公平不正义的利益格局不仅不可能为进一步的改革注入活力与动力,还会成为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矛盾激发的导火索与爆发点。所以,改革聚焦聚在何处?着眼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聚神聚在何处?要注意研究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的路径与策略:改革聚力聚在何处?找准利益固化藩篱的命门,打蛇要打七寸。

可能有的人会说,把利益固化藩篱当作改革需要针对的着力处,好像与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不一致。一般来说,改革的针对性大而言之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合时宜的制度体制,邓小平的名言“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就是对这一判断最有力的支持;小而言之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比如如何通过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不衰退,如何通过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动荡,如何通过改革实现政党先进优秀不腐败等等,如果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政治腐败,那么连改革的基础与前提都没有了还改什么。现在把这些都归结为一个利益固化藩篱,是不是有些过于简单化与偏执?此言差矣。

改革说到底是利益的调整,制度究其根本是利益的体现。制度不合理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公正,制度没效率背后还是利益分配不科学。不从利益处着力,好制度也会变异,坏制度则会招摇撞骗。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的制度构想,可这些年来在实践中有时却成为一些群体权钱交易的平台与护身符。为什么会这样?背后已经固化了的利益藩篱在推波助澜。如果不打掉背后的利益藩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一些既有利益群体心中更是一个千万别去完成的任务。再比如,从去年以来我们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方面出台的改革举措不能说少,可是预期中的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等目标实现起来却很难,甚至有些金融机构还动不动闹“钱荒”来要挟。为什么?同样是背后已经固化了的利益藩篱在作乱。一些固化了的利益藩篱已经与传统的发展方式、乃至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都紧紧绑在了一起,怎能允许新的发展方式、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来搅局。所以,别看深化改革千头万绪、推进改革方方面面,但归总起来就是一件事,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重塑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

有些人之所以在这一问题上躲躲闪闪、王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在守护利益固化藩篱的群体中间,有一部分很可能就是以改革者自居的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说明的时候曾讲过,改革“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这番话既意味深长又振聋发聩。如果作为改革领导者、推动者、执行者的党员干部不能有一种自我批判的觉悟和意识,有一种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向自己开炮,在自己身上动刀子,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