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谈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3)

北京:谈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3)

摘要:历史表明,中华文明强盛时,对外来文明不是拒绝,而是尊重、吸纳、包容,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文明冲突论”不适用于中华文明的过去,也不适用于中华文明和平发展的未来。

大唐帝国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吸引了许多国外艺术家来华,其中包括非常杰出的画家、歌唱家、舞蹈家和乐器演奏家。如唐初来华的天竺僧昙摩拙叉、康国人康萨陀、狮子国人金刚三藏等人,都是擅长画佛画的画家;唐末来华的竺元标是天竺画家。还有许多来自中亚地区的歌唱家、舞蹈家和乐器演奏家,如唐高祖时被封为散骑常侍的舞胡安叱奴、玄宗时被封为国公的优伶安金藏,都是安国人; 中唐时著名的歌唱家米嘉荣、米和父子都是米国人; 琵琶高手康昆仑是康国人; 琵琶世家曹保和他的儿子(曹善才)、孙子(曹纲)是曹国人。

在宗教领域,唐王朝也采取开放的、包容的政策。例如,从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到了唐代已融入中国的文化与社会。玄奘大师贞观元年赴印度取经,于贞观十九年(645)回长安,带回了佛教经、律、论各类经典657部。唐太宗非常高兴地接见他,请他在弘福寺翻译梵文经卷,还让宰相房玄龄、许敬宗挑选五十多位学识渊博的佛教徒帮他翻译。玄奘本人翻译的佛经有75部,1335卷。玄奘之后,有义净从海路经苏门答腊等地赴印度取经,从671年到695年,前后25年,带回梵本经、律、论近400部。女皇武则天亲自到上东门外迎接,极其隆重。义净主持的译场前后16年,共译经56部,230卷。参译者共83人,其中有13位外国人,还有32位官员。官员中有11位宰相(含“同中书门下三品”),如尚书左仆射韦巨源、苏瑰、行太子少师唐休璟、太子少保兼扬州大都督韦温等人充任“监译”,守兵部尚书韦嗣立、守中书侍郎赵彦昭充任“翻经学士”。如此大规模和高规格的翻译队伍,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仅此一端,即可充分显示出大唐帝国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广阔胸襟。此外,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也是在唐太宗的时候,那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叫聂斯脱利派。当时唐朝的外来宗教还有祆教和摩尼教。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