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谈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5)

北京:谈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5)

摘要:历史表明,中华文明强盛时,对外来文明不是拒绝,而是尊重、吸纳、包容,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文明冲突论”不适用于中华文明的过去,也不适用于中华文明和平发展的未来。

当时的泉州除了犹太人,还生活着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他们多数经商,但也有的担任官职,还有不少人与泉州人成婚。他们在这个地区自由传播他们的宗教文化。泉州涂门街的清静寺就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创建的。这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基督教也在这里传播。当时有两个派别:一个是聂斯脱利派(景教),一个是天主教的圣方济各会派。佛教很早就传到泉州。最有名的寺庙是始建于唐武则天年间的开元寺。开元寺集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并存:除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艺术外,还有印度教题材和风格的石柱,西亚风格的狮子浮雕,欧洲风格的有翼天使式的飞天。

宋元时期泉州的文化多元并存局面,促使不同信仰、风俗之间出现一种互相影响和互相融通的趋势。从现在保存下来的一些墓葬石刻可以看到,有的信徒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信仰佛教。有的基督教徒的碑文完全依据儒家礼仪的规定撰写。有的基督教徒的墓碑上既刻有天使、十字架,也刻有佛教的“华盖”、莲花。有的基督教徒的墓碑上还刻有伊斯兰教的标志“云月”。

总之,泉州出土的大量须弥式石墓“混合了印度、波斯、希腊、大夏、安息、罗马和中国的不同文化因素”。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在泉州混合并存的证明,是一个文化上的奇观。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