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时间如流水”,可我觉得时间一点也不像流水。时间嘀嗒嘀嗒,节奏强弱始终如一,春夏秋冬一如既往,不快也不慢。然而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力量浑厚,时而汇成大江大河一泻千里,时而激荡澎湃演绎潮汐之美。时间静静地慢走,流水却动静结合。水的流动、水的柔弱、水的常势、水的浩瀚,足可以形成水与人生相互启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最近阅读了游和平著的书《毛泽东与水文化》。书中从毛泽东的治水思想,讲到毛泽东诗词中的水文化,从毛泽东与水上运动,讲到毛泽东的黄河情缘……酷爱读史的毛泽东一生关注水文化建设,他曾以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直接领导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和规划。他的一生,如同他的文章一样,铿锵有力,他的文章,如同滔滔江水一样,时刻蓄势着,临摹着奔腾与豪迈的画卷。
历史上,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人们认为他将游览天下所得山川浩瀚之气,一以发为文章,才气势奔放。文章要像江河行地才有气势,为此,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文章须蓄势,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至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当其出伏而转注也,千里不止,是谓大屈折。行文亦然。”
文无定法就像水无常形,水无常形就像人生无定式,人生无定式就像一棵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生长在“鱼米之乡”的毛泽东,首先就是一位诗人。在他的家乡,曾涌现出不少著名学者,比如宋周敦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再如唐代湖南诗人李群玉,“水流宁有意,云泛本无心。”在毛泽东一生的诗文创作实践中,行文风格总是蓄势的,是豪放的,连句逗间都充溢着雄壮之劲,读罢震撼心灵。他的国文老师曾在他的作文中批道:“视此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字如其人,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见字如见人。其实文章也像人生,人生就像一篇文章。文章体现一个人的思想,也体现人在这段时间的心态。“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的悠闲状态下,很容易写出散文;“踏遍青山人未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状态下,更容易写出小说、札记;“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昂扬状态下,更容易写出革命激情的诗词……从这个角度瞻仰,毛主席的人生与他的诗文,和他在《讲堂录》中写道的一样。他的人生在蓄势中一直前进,他的文章也是铿锵有力,寰观气宇而出类拔萃。
人生何尝不像文章啊。在毛泽东的治水思想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他善于抓住水利中的矛盾问题,从各种对立中寻求统一,解决“蓄”与“泄”的问题。我国治水史中历来就存在蓄与排两种对立意见,两种认识均具片面性。毛泽东主张“蓄泄兼筹”。在蓄泄兼筹的原则下,周总理还提出:“上游蓄水、中游蓄泄并重、下游以泄为主。”如果我们抽象地看人生,也是一个不断蓄与排的过程。当人们书看得多了,脑子里输入得知识增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想要输出信息的意识,于是开始写读书笔记,写论文,写观后感。一天中经历了不可思议的事,目睹了喜闻乐见的事,晚上就把这“蓄”在大脑磁盘里的事输出到日志中、相册里、林林总总的空间里……司马迁如果没有览四方山川奇气之“蓄”,也没有一以发为文章的雄视百世之“放”。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一种“蓄”的人生哲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过程也是“蓄”的智慧。从民族屈辱、觉醒,到崛起、复兴,120年的奋进,凤凰涅盘,痛彻心扉励斗志。今年6月9日,在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知耻而后勇,经历了“国之痛、民之殇”的民族,在创新高峰的攀登上更有志气、更有臂力。
人生如文章,在蓄势中前进着。“蓄”的人生哲学情结,会产生穿越时空的共鸣,那不是“韬光养晦、玉韫珠藏”词汇能托得住的,还是诗词的平仄顿挫拿来感受它更为真切。“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奋斗不息,“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的改天换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日新月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