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应“兴利除弊”

为官应“兴利除弊”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话说得好,一语道破了为官的宗旨、目的。为官只有兴利除弊,才能造福一方。兴利除弊是检验考察一个干部是否称职胜任的根本。

但有些地方,有的干部为官缺乏兴利除弊,造福百姓的责任意识,遇事从个人利益出发,只想当官,不想兴利除弊,造福百姓。为官一任、贻误一方。表现各异。有的只求“座位”,不求作为,有的只求利禄,不求工作,有的只求廉政,不求勤政,有的只求平稳,不求进取,有的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有的只求私利,不求公绩,有的只求为官,不求为民,有的只求畏上,不求畏下,有的只求近利,不求远利,有的只求不得罪人,不求责任心,有的只求局部利益,不求全局利益等等,人称“懒官”、“庸官”、“昏官”、“太平官”、“本位官”、“地方官”、“临时官”、“糊涂官”等等。这些官的显著特点是为己不为人,为官不为民。要其何用?设其何理?

《阎王断狱》的寓言故事讲的好,有一个姓李的县官 来到冥府,向阎王报到时说,自己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清水一杯。阎王听后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仅仅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设一个木偶,连水也不喝,岂不更胜与你?”县官辩解道:“我虽无功,但也无过呀!”阎王严肃地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皇亲专权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治理河害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误国负民!你不是贪官,却是一个昏官。”李县官虽廉,但只求保全自己,不能兴利除弊,被阎王判了个昏官,现今这样的干部也不乏其人。阎王说的好,设官不仅要清廉,更要兴利除弊,上为国排忧解难,下为民造福谋利,这是设官的根本。否则,还不如在公堂上设个木偶,不吃不喝,还不要利禄。这个寓言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

清代有个县令叫潘先珍,在四川蓬溪任县官时,在县衙门上挂着一副自题联:扪心自惭兴利少,极目只觉旷官多。潘县令扪心自问,自觉为民兴利之事做得太少而深感惭愧,放眼混浊的官场,光拿俸禄,脑满肠肥的昏聩太多而自责、自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面对阎王断狱,潘县令自责,那些“懒官”、“平庸官”、“太平官”、“无为官”等应感到汗颜,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阎王设官方知兴利除弊,古代县令为民兴利方能自律,何况我们是共产党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应比阎王、古县令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奔小康社会,落实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官要为民所当,权要为民所用,情要为民所系,利要为民所谋,兴利除弊,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带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如今为官不能兴利除弊,耽误发展机遇,最大的危害是误国负民,就是失职、渎职,甚至是犯罪。一个干部只求无过错,不求有功绩,只讲廉政,不讲勤政,就不能兴利除弊,百姓只能跟着受苦、受穷,这种官设其何用?当其合理?作为为官本人不如引咎辞职。古人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不能兴利除弊,不如回家思过面壁。免得误国负民,成为罪人。

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对不能兴利除弊的干部,不能心慈手软,要大刀阔斧,该削职的削职,该罢免的罢免。除此外,还要严把干部入门关,考核关,教育关,处理关。不能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出。严格按照兴利除弊的标准要求、教育、考核、使用干部,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检察院)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