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解决党内各种顽瘴固疾的关键之举
把加强作风建设与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当今中国,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替代中国共产党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
毛泽东把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后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视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然而,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党内各种顽瘴痼疾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解决党内各种顽瘴固疾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被曝光的问题很多是涉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一批干部被严肃查处,广大人民群众从心底里叫好。
当下,作风建设涉及面广,作风问题多种多样。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正派能干的干部不被重用,不学无术和说谎邀功的人却大行其道,出现干部“逆淘汰”现象。而有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其中的钱权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触目惊心。
治疗各种顽瘴痼疾是整体的、系统的过程,要抓住要害和关键。当前,重点是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四风”问题涉及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它直接折射了人的操守、文化、素养。一个作风优良的人,就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当我们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员从总体上都成了人格高尚者,党内各种顽瘴痼疾就失去了滋生的心理土壤。
让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目前党内那些搞腐败、沉于享乐奢靡的人,他们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崇尚个人主义,将个人私利置于人民大众利益之上,无疑是个重要的原因。其中已触犯法律者当然必须绳之以法,但为数众多的还是属“可以教育者”。那么如何使他们悬崖勒马呢?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从改变他们的日常作风入手,在细微之处改变他们,使他们通过作风的改变逐步领悟到“蚁穴溃堤”的道理,逐步培养自己“知廉耻、知是非”的觉悟意识,逐步摆正自己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逐步将“作风建设”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逐步把优良的作风变成其基本的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我们要以“四风”问题为突破,严格落实法规法纪,积极治疗,该吃药的吃药,该动手术的动手术,深入推进,促进作风问题全面解决。
06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王玉周——
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是改进党的作风的重要前提
党的作风与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作风是素质能力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作风需要过硬的素质能力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作风上的问题,是通过党员干部的行为直接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看作风建设,也往往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因此,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是改进党的作风最重要的保障。
党员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当下,我们党需要的是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而不是胸无点墨、利欲熏心的政客。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必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让作风好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让作风不好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对于那些热衷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的人,对那些投机取巧、四处钻营、八面玲珑的人,对那些拉帮结派、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人,一定要警惕和防范,不能让他们得逞。
改进党的作风,要见物见人,把一切措施和工作落到促进党员干部加强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上。见物,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深入查摆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实际问题,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见人,就是要提高工作能力。作风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根本的原因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高。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履职本领,在关键时刻才能站得出来、危急关头才能豁得出去,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作风问题是具体而实际的,而且往往也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但不能片面地将解决作风问题等同于兴办实事。改进作风要与兴办民生实事结合起来,但不能用兴办实事代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也不能只注重解决作风问题而忽视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要认识到,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改进作风,最重要的是要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提升思想境界,也就是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
当然,见物见人,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必须落到实处,才能见到成效。群众最反感的是只说空话,不办实事。只有全体党员干部都积极行动起来,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升素质能力,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作风建设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07 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郭献功——
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息、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要看到,忧患意识既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又凝聚着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并不断壮大的政党。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和“进京赶考”问题。
现就整体而言,我们党是一个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先进性特征鲜明的党,是一个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一个经受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成熟自信的党。
当前,在全球化视野中审视我们面临的形势,可谓忧在眼前,患在脚底。一方面,是来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的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我们是一个成立93年、执政65年、拥有8668万名党员的大党和老党,就像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不可避免的。时下,一些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作风状况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此,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
我们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事实上,任何安于现状、盲目乐观、囿于眼前、轻视长远、掩盖矛盾、回避问题、贪图享受、攀比阔气的不良作风都是致命的。
要增强使命意识,把忧党、忧国、忧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我们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上必定充满艰辛,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们既要怀着明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又要脚踏实地地干好当前的本职工作。
要更加勤勉地治国理政,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保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表率,要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回答新问题,破解新挑战。
要坚持群众路线,努力践行党的宗旨。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08 天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孟庆松——
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保持党的战斗力生命力的扎实基础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和部门政治生活的大气候、大环境和大趋势,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呈现,其折射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理想信念、作风建设等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要求,更是当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端正党风政风的一项重要举措。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保持党的战斗力生命力的基础。好的政治生态,好比政党有了抵抗不良风气侵蚀的“抗体”、“疫苗”,能够及时驱散政治雾霾,防大病去小病治未病,强基健体,固本培元。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能让领导干部在权力、关系和私心面前敢于触及灵魂、敢于硬碰硬、敢于动真格,真正确保让老实人不吃亏、让干事者得实惠、让有为者更有位。反之,庸俗的“圈子”文化、潜规则大行其道,恶性的政治生态必将在党内滋生消极腐败,导致党的战斗力生命力在自我摧毁和腐蚀浸淫中被蚕食瓦解,最终使党丧失执政之基。
优化政治生态,是客观形势所需,更是全党的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固“打铁之硬”,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出台“八项规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涤荡“四风”中扫除影响政治生态的沉疴顽疾,在“打虎拍蝇”中剜除破坏政治生态的恶性毒瘤,以作风建设澄净从政环境,积极优化政治生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唯有把作风建设进行到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政治生态建设“抓常、抓细、抓长”,我们党才会更加成熟、更加强大、更有战斗力。
良好从政生态环境的营造,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如果“一把手”能够责重山岳,带头破除“四风”积弊,其下属就会以此为镜,政治生态环境自然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09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戴焰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