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群众路线“生命线”(2)

坚守群众路线“生命线”(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惟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坚持群众路线,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途径

坚持把“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生命线”的路径选择,也是贯彻落实党的领导方法的客观要求。只有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彻底回答好全面深化改革“怎么办”这一根本途径问题。

共产党人的正确主张来自哪里?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改革的决策来说,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汇集经验和智慧,又到群众中去发展完善,以形成正确的改革政策、策略与方法。从群众中来,是发现、提出问题,吸收群众智慧,并进行改革政策调研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是实施和检验改革政策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从易到难,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这本身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面对许多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越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局面,越是面对需要突破的各种各样既有利益格局,越要始终牢记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善于按照人民群众的切身要求和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来完善政策主张,越要善于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深化改革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天敌是脱离群众,脱离客观实际,凭主观臆想拍板和决策。主观主义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属于“四风”之列。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是扫除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久坐机关大楼培养不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掌握不到与改革发展稳定最为真切的相关信息。尽管通讯工具十分发达、联络方式丰富多样,都不能代替手拉手地亲近、面对面地交流、心连心地沟通和肩并肩地战斗。只有真正做到贴近群众、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才能为坚持贯彻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要真正“沉下去”,和群众融为一体,面对面听意见、心换心真交流、实打实解难题,才能从群众真心话语中讨到促进改革发展的“真经”。如果与群众长期“躲猫猫”,听不到群众的声音,就会变成各种问题的“聋子”和“瞎子”,改革就会多走弯路。浙江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力开展党员干部“基层走亲连心”活动,要求做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坚持问题导向、民需导向、群众满意导向,广开言路纳民意,使听意见查问题的过程成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过程,成为增进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目前,浙江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建立了9499个活动联系点,各级党员干部已走访农户数达到941.5万户,占全部农户数的94.81%。

坚持群众路线,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衡量标准

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检验点,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生命线”的关键指标,是坚持贯彻好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始终坚持群众满意这个根本检验点,才能彻底回答好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评判”这一衡量标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但如果改革红利不能体现到广大人民身上,让人民群众满意,改革就会丧失动力,也不可能持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改革的进程将不断受到检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检验主体,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应是检验改革质量的终极标尺。

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社会利益多元化不断发展,意见表达也越来越多样,但改革让人民满意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追求在于普惠人民。不能要求全体人民群众在同一时间对改革、尤其是对某项具体改革都满意,但改革必须坚持使人民不断得到实在并且可持续的改革红利,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人民群众处在改革第一线,对改革观察得最多,感知得也最深,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最客观。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改革的长短优劣。只有重视了人民群众的评价,才能练就扫除“假大空”、发现“真善美”的“火眼金睛”。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晴雨表和风向标,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改革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改革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改革的成效要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努力使改革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改革要让群众满意,就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浙江省坚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中心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有机融合,统筹推动“四风”问题的解决和“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重点工作的落实。把“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作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正是群众期待之举、深得民心之举。目前,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已清理垃圾河4165公里,治理黑臭河1228公里。省委省政府决心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让群众满意。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改革的价值指向于人民群众,改革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改革的智慧蕴涵于人民群众,改革的检验归结于人民群众。改革实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只有牢牢坚守群众路线这一“生命线”,才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进程。

【作者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