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核心提示:新的竞争,带来新的市场力量,带来新的就业门类,带来转型升级的空前的市场空间。它能够改变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经济增长保八才能保就业的传统理念被彻底颠覆了。年度的宏观调整只能解决当年三大需求的不足和失衡问题,解决不了中长期供给面问题。不能把宏观调控神圣化、万能化,这样做等于把政府推到主导资源配置的角色上去。

我主要研究经济发展,侧重于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今天我从中长期展望的角度来谈谈2014年我国的经济形势,以及经济转型的努力方向、国家政策导向等,和大家一起做一些思考。

从年度数据看我国经济转型新起点

每年政府报告中的数据体现了年度经济调控目标,也体现了一些中长期目标,以及经济增长的新起点或经济转型的新起点。我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在增强,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关系趋于协调

我们这些年之所以强调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我们太多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的作用发挥得不大。为什么中国的消费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有政策的原因、发展历史的原因,还有中国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与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或低储蓄不能进行简单攀比。但是,我们要提高老百姓消费占比、降低储蓄占比,这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让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更强劲一些。

由于过去我们投资、出口这两驾马车占的比重大,消费占的比重小,因此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调整。比如说,“十二五”规划提出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同步目标具体体现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预期是7%,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与之同步。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高于经济增长的7.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慢于农村,也慢于GDP增速。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大体同步是靠农民增收幅度快拉上来的。当然,比较理想的应该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大体一致,但如果那样,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继续扩大。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们测算了一下,要达到这两个倍增的目标,需要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实际收入增长速度达到6.7%稍多一点。

经济增长三大动力逐渐趋于协调。消费的比重上涨,背后有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怎么调整,怎么让老百姓在经济快速增长当中得到实惠。2013年投资和消费的贡献基本接近,在整个经济增长中消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都在4%左右,净出口为负0.3%。进口是为了满足内需,出口是满足外需,出现负数说明我们的进口大于出口,而不是说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是负的贡献,这只是统计核算的结果。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能小看。比如,2009年中国出口下降了27%,但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出口份额是最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说负增长就没有贡献。当时国内有种意见是,对外出口大幅度下滑,我们不能依赖外需,而要靠内需来补上。但问题是国外市场的需求和国内市场需求是两码事。外国的定单是下降了,但我国国内的生产结构、生产能力不全是面向中国百姓的,这显然面临一个转型问题。市场结构不能简单替代,内需替代不了外需。所以,出口速度放慢甚至出现绝对下降问题都不大,只要把市场份额占住,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我们的转型不是简单地让消费成为主导而把其他都压下去。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做到了投资占的比重逐步与消费持平。2013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中国的出口面临的形势不像以前那么理想的时候,我们要更多的依赖内需。而出口形势好了,我们也要以内需为立足点,不能受制于他人,但千万不可放弃外需。因为国外的土豆经济、口红经济需求结构不是内需能替代的。我们要是放弃外需市场等于自废武功、自乱阵脚,等世界经济恢复的时候我们再想进去他们的市场就难了。我们需要的是这三驾马车更为协调地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转型。

现在比较协调的三大需求结构是转型取得的进展,是将来我们往前走的一个依托。

(二)第三产业发展活跃

服务业活跃的结果是就业容量扩大。曾经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放慢将影响就业。2012年、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两年为7.7%,但这两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分别超出了预期目标366万、410万。这些数字证明,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就业拉动的主要力量,这是转型的结果。

从统计数据看,服务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近些年一直高于制造业PMI。制造业PMI经常波动到50%以下,即不景气,而服务业PMI基本上不低于50%。比较的好年份,服务业PMI高出制造业PMI 5到10个点,相对低迷的年份也高出3到4个点。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是,增加值比重上升并不意味着发生了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比如,广东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经研究发现,增加值比重上涨是因为营改增带来核算口径的变化。与增加值比重上升相比,我认为在产业结构上最重要的是看就业比重变化。现在,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比重很高,第一产业吸纳就业比重也仍然偏高,而服务业偏低,中国经济最终要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应该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大头,现在远远没有达到。

不过,连续两年的新增就业超预期,是服务业活跃发展的结果。前不久,我们到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去调研时得知,全国60%的快递业务是为阿里巴巴网购服务的。服务业兴起了很多新业态、新门类,吸纳了新就业。过去没有这些就业渠道,是因为没有这些服务门类。现在又来了余额宝、支付宝,三中全会《决定》称之为普惠金融。金融方面出现新的业态,当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金融风险怎么防范,怎么样使互联网精英懂得金融,金融怎样改变垄断理念适应新的竞争,等等。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产业结构升级的力量。

新的竞争,带来新的市场力量,带来新的就业门类,带来转型升级的空前的市场空间。它能够改变我们过去长期以来思维定式,经济增长保八才能保就业的传统理念被彻底颠覆了。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