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3)

核心提示:新的竞争,带来新的市场力量,带来新的就业门类,带来转型升级的空前的市场空间。它能够改变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经济增长保八才能保就业的传统理念被彻底颠覆了。年度的宏观调整只能解决当年三大需求的不足和失衡问题,解决不了中长期供给面问题。不能把宏观调控神圣化、万能化,这样做等于把政府推到主导资源配置的角色上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虽然我们的经济转型有了新起点,还应该看到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艰难,其中有老问题,也有新挑战。老问题我就不讲了,说说新挑战。

(一)经济运行短期和中长期的下行压力相叠加

从短周期看,我们现在处在回升阶段,但从定单、贷款情况、从业人员、库存情况、采购经理人指数等预示未来几个月经济发展变化的先行指标来看,已经开始下滑了。从工业看,现在39个行业在上升,但总趋势还是缓缓下行。短周期的回升后,紧接着就往下探。

短期的宏观调控通常是年度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是年度宏观调控的重点。那么中长期下行压力主要关注三大供给:人力供给、资本供给、效率提高,这三大因素决定中长期发展。先看人力供给。适龄劳动人口2012年开始绝对减少345万,人口学界预测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零增长,人力供给增长率对经济增长拉动的贡献是零或负。再看资本供给。人口年龄结构轻的时候存钱多,意味着银行可以调动的投资来源就多。人口老龄化以后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有利于消费贡献上升。当年消费多了,储蓄相对就少了,储蓄率增长会放慢,意味着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过去减弱。但是对于我们长期依靠高投资支撑的高增长,它是一个下行的压力。之所以中长期经济增长会放慢,是这两个很重要的供给面决定性因素在起作用。

第三个因素是效率提高,它可以把下滑的因素给抵消,甚至反弹。效率提高基本有五个方面: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管理改进、劳动者素质提高、体制改革。如果我们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动作,使效率提升的贡献把前面两个下降趋势给抵消了或让下降的势头弱一些,那么我们增长速度下滑就能够比较平缓。但效率提升不是人为拍脑瓜,想提升多少就提升多少的。企业管理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是可以较快速见效的,但技术创新很难。技术创新只有产业化了,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这是一个慢变量。而结构调整也是这样。比如,雾霾问题能不能通过结构调整一两天或三五年马上见效,这很难。因为我们70%的能源禀赋是煤炭,怎么不用煤炭?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如此,怎样更好地调整它,这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再有改革。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带来生产力空前解放,农村改革把农村积极性调动起来,劳动生产率一下子大幅度提升,农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最小的。这种制度改革带来的伟大生产力的呼唤现在还有没有?好像没有人敢给我积极的回答。现在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是一个胶着的盘根错节的改革。习近平同志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通过改革迅速提高生产率,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因此,不要认为我们的经济难题可以通过年度的宏观调控解决,宏观调控只能够解决当年三大需求不足和失衡问题,解决不了中长期供给面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宏观调控神圣化、万能化,这样做也等于把政府推到主导资源配置的角色上去,手就没法闲下来,该忙的地方不忙,不该忙的地方不闲着,这样就乱套了。

(二)综合成本上升,部分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劳动力成本、水电气成本、基础设施成本、治理环境成本都在上升,利润空间缩小,企业创新空间受到挤压。还有过剩产业,影响前后向的产业链,没有市场怎么办?还有由于体制政策导致的制约,企业没有创新积极性怎么办?因此三中全会《决定》才说要改变创新和科研资源行政化配置的传统模式,让资源配置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现在我们习惯用行政职能、政府职能来调节产能过剩。我们很担心在这一轮调节当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加强了。

成本上升,利润那么薄,带来的问题是谁还愿意做实业?调查表明,房地产、能源、金融等带有垄断性的行业利润率就是高于制造业。大家很关注跟瑞士签订的自贸区协议,那么在中国买瑞士表是不是便宜了?没那么简单,我们的进口关税在这些奢侈品中并不是太高,进口以后还有增值税、进场费、物流成本。不要以为降低关税就能改变现状。怎样通过市场的办法,使我们现在面对的难题得到解决,这是我们认真思索的。

(三)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已经开始绝对减少,而每年新增就业大学生2013年是700万,2014年是738万,可是大学生与就业的需求是不衔接的。这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市场上中级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管理人员相比而言比我们周边低成本国家要丰富得多、素质高得多,但针对市场需求和结构转型来说,还是太紧缺了。

我们看到德国在应对这一轮金融危机的一些做法比较有意思,它不像美国,美国救金融机构,往里注资,改善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德国是救企业、救实业,让实业类企业减少工时,不辞退工人,政府相应给予补贴。这反映了德国的传统,保留技术工人队伍,也就保留了可以随时适应市场反弹的企业能力。结果果真是这样。等到经济开始反弹以后,德国的就业增加最快,工业恢复增长也是最快,增长率、就业状况在欧洲是最好的。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德国的职业教育、扶助实业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逼着我们反思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怎么样能够让中国有一批熟练技工推动我们的结构调整,社会、企业、政府、学校要往这方面去努力。

(四)速度性的效益缩水使财政金融风险暴露

长期以来的高速度带来高效益,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因此,企业、地方政府、中央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大幅度下滑和起伏、振荡。测算表明,中国的GDP增长1个点,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加速度上升3到4个点。同样,GDP放慢1个点,二者加速度就会下行3到4个点。速度性效益加速度缩水,再靠传统的盈利模式、管控方式以及政府资源配置的传统理念、传统办法,都行不通。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调控目标分析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我从研究的角度,就经济发展的调控目标做一些分析预测。

(一)经济增长速度在7%到7.5%之间

我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在7%到7.5%之间。在政府定目标之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定7%,一种意见是定7.5%,最后政府决定7.5%左右,这考虑到经济处于下行的压力中,定7.5%左右,更能提振信心,能较好地起到引导预期的作用,这是政府的良苦用心。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今年增长在7%到7.5%之间的可能性非常大。

为什么这样预测?我们从三个需求来看。

第一,投资不如去年。2014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再有房地产投资现在看来发生分化,三四线城市没有那么热了,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仍然是房价不减。总体来看房价涨幅放慢,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也不可能太高。制造业投资这些年一直在下跌,产能过剩,利润太薄,这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第二,消费很稳定,希望一下子升高很多也很难。政府是不能强迫个人和家庭消费的。1998年我们遇到通缩的时候,国家强力刺激经济,启动投资消费双拉动,结果10年的时间,我们发现消费实际增长速度大概就10%左右。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消费是根据个人现期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决定的家庭预算线,是很谨慎的,而不像企业、政府的预算线弹性较大,政府投资一下来,地方政府、企业就会跟进,投资马上就可以拉起来,现在消费实际增速在12%、13%,这些年很稳定,指望它一下子成为主导,是不可能的。

第三,出口形势比去年稍好一些。因为美欧主要经济体在复苏。

我认为,对于速度本身不要太看重,而在这种比较平稳的中高速中,更重要的是看增长质量是否有提高,看结构调整是否有进展,看节能减排是否见成效,看老百姓是否得实惠。这四个方面如果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进展,经济增长在7%到7.5%之间,我们认为也是非常成功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