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经济前行的方向和路径(4)

摘要:如果把我国30多年的改革比作一项伟大工程,现在看来,它尚处在一个“半拉子”状态。就是说,架构很不错,但是有些地方没有封顶,一些关键设施还没有装进去,如果这时候停下来,那后果是很麻烦的。现在我国的教育和科研跟计划经济时代搞工业的办法差不多,还有很多指标化、行政化,而高度行政化以后,对知识对未来的探索热情和动力反而下去了。

   我们好多领域其实没有怎么好好改革,有些领域是改了一半,至于我们的社会体制,最近提出社会治理,它对现代社会形成矛盾调节机制至关重要。所以改革不能拖,半拉子工程得复工,要完工。成就再大也不能躺下来。我看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搞改革跟任何事情一样,得有明白人。现在搞改革的明白人不多,像80年代杜润生这样的人真是不多,他不但坚定,而且能找到办法,会审时度势,最后把问题解决了,不是喊一阵过去了。

二、关于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

我们的要求是,到2020年要解决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这还是个挺大的挑战。好在中国比较大,可以从几个方向去试,看看到底哪里可以形成改革的转机?哪里能够成为改革的战机?就是说,在中央有了明确方向以后,各地有各地的问题,各地有各地的人才,这就要观察现象、研究经验,考虑怎么在改革中获得有力杠杆。当年小岗村,傻子瓜子,四大开发区等等,就形成了一系列改革的故事。我国下一步的改革有可能也有这个过程。

(一)直面国企改革的疑难杂症。上世纪80年代有那么一批经济学家提供了很多改革建议,包括休克疗法。前苏联践行了这个思路,然而却解体了,形成了八大寡头。那么,我们现在要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国企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国企改革并不是要把大公司改掉,千万别以为我们都改成小公司,那就是充分竞争了。全球市场很大,国企可以走出去,不要在国内关起门来称老大。前苏联吃亏就是以为把财产平分到所有国民头上去,从国家的角度,从私有化的角度,都会令人比较满意。结果一操作,那些分散下去的股权很快就集中了起来,而且是以一种不公正的方式集中了起来,最后形成了所谓的寡头,变成了俄罗斯政治经济当中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另外,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你看当年的乔布斯,他每天在干什么?在琢磨什么?比如说,乔布斯关心苹果关机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时间,能不能快一点?为此,他会跑到开发人员办公室,拿笔在墙上算全世界多少人用电脑,如果每次开关快30秒,那么能为全世界的苹果消费者节省多少时间。乔布斯整天在考虑消费者,为了消费者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我们不是没有聪明人,是精力不放在这些地方,是另外一个游戏规则在支配他们的时间、支配他们的精力。要把这个东西改过来。这不仅是一个道德品质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问题。

第二,国企下一步改革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现在国企改革的工具要比上一步改革多了,因为有社保了。这些年,我们通过招投标,把社保基金一块一块地包给市场当中有成绩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一些财务要求,用市场化较强的办法实现资本的社会处理。另外,在进行资本账户变动的时候,可以利用公开市场。偌大的企业私下交易定价麻烦会很大,搞不好要出大问题,现在有公开定价机制了,就是把原来国家控股的公司放到公众公司去,通过公开市场,将其卖出去,把这个钱拿回来,交给那些股东去管这些公司。一批企业走这条路。当然,其中最敏感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原来的国有企业是当家的、做决定的,那它跟资本之间什么关系?是挣点工资,还是可以持股?如果可以持股,怎么持?你看联想集团,它原来是中科院直属的一个国有企业,最后通过界定分红权,一年下来的利润三七开,七成放在发展基金,三成放在消费基金。消费基金里头,中科院拿大头,联想员工拿小头,还包括给联想集团早年创业的十几个人建立了个人资本账户。这样一来,将来公司好了,这些元老就好了。在这种体制、机制下,大家就会达成一个共识,即是挑优秀的人才对大家都有好处。换言之,其实这是个游戏规则的问题。就是说,当人们的正当利益有了出口,就不会煞费心思地去搞所谓的人事斗争了。所以说,国企下一步改革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一是考虑充分利用好社保基金;二是积极利用公共交易平台,公开定价;三是努力改变仅在成本项下有利益连接的状况,因此要考虑探索充分利用各种利益链条;四是在国家、社会、民间搭建共同的人力资本、财务资本平台。

第三,我国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混合所有制。十八届三中全会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混合所有制。就是说,不要那么单一,至于到底怎么混合?这是可以探索的,总可以找到那个平衡点。现在,股市不景气是一个最大的约束条件。如果A股能更好一点,对于下一步国企改革会提供很好的平台。事实上,所有公司的发展,不管东方还是西方,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是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这两种力量的有机结合,问题是要为这种结合创造一种良好的制度平台,努力实现这两种力量的最大化。

(二)寻找利益驱动及利益平衡点。如果这次按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面推开改革,这个实践开了以后,中国任何比赛都会出冠军,局面会很生动,为之一新。再是,不能等所有人都想明白了,明白了改革要解决什么重大问题,然后才去改革。事实上,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多数人并没有想那么多,根本的就是利益驱动。我经常对一些企业家讲,改革最后就是一门生意。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入耳,可是解决问题。比如,动员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搞混合经济,那就是要好好算帐,行还是不行。改革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利益的平衡点在什么地方。等到那个利益平衡点一出来,会干的人多了,利益会动员他们进来。所以一开始得有几个明白的案例,而中国还是要强调这个,光发文件不够,一定要有故事,一定要有成功的案例,就会把很多人带起来。故事的信息量比抽象的表述力量大,因为它是全息的。像土地制度改革,我去江苏昆山研究时,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想找地的人拿着钱,在昆山周围的村庄里转。村里面的人们就很纳闷,为什么地就在我们脚下,钱就在门口,怎么就拿不过来呢?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其变成了一个开发区以外的开发区,一些个农机厂就是这样出现的。

(三)寻找改革战机。第一轮改革的战机在农村;第二轮改革的战机在国企。那么,第三轮改革会在哪个领域先突破,形成战机呢?

现在,农村土地转让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财产边界还不清楚。市场金融产品都是合约,而合约的基础是要划清楚权利。可以说,所有交易都会推动确权。例如,1997年、1998年,朱镕基同志搞的城市房地产商品化。原来,每个单位给大家分房子,后来一下子商品化了。那场商品化就把所有城市的产权问题、边界问题、土地证、产权证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我卖给你,得量一遍;你买进去,还得再量一遍,你得推敲是不是负有债务。然后,再加进去注册系统、登记系统,政府服务。我们现在积累了几千个买卖合同、转手合同、签约合同,包括重庆地票交易,成都地票交易等实物资产交易的各种形式,所有流转最后会推动确权,确权又给大规模的流转奠定了基础,市场就是这么来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