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

2009年《人民论坛》杂志社进行了“未来10年10大挑战”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是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①。可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是当代中国具有重大严峻性、挑战性、紧迫性的“真问题”。而破解该问题,首先需要对认同的主要因素作清晰透彻的洞察。

一、认同主体确认

厘清和认识当代中国大众主体的基本特质及其新变化,这是研究大众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人是社会动物,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因此,认识当代中国大众主体及其特质,首先需要认识依附其上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物质关系)以及价值变迁。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说道:“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③一言以蔽之,当代中国这个转型社会,是从人的依赖关系走向物的依赖关系,兼具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趋向的社会形态,其中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价值元素并存。这是透视当代中国大众主体的社会历史之基。

人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从本质上说是主体而非客体,但是,人的主体性品格的彰显在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在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由于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人格独立方才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异化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奴役,人的主体性表现出十分强烈的非主体性、客体化色彩,只能在物化世界的夹缝中为主体性的张扬艰难寻觅生存空间④。马克思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异化劳动,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人性物化、物质丰饶与精神贫困并存的“无言的结局”,即“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⑤。

上述人的物化、异化以及伦理—道德悖论在后现代条件下更是加速发展,“进步之痛”与“发展悖论”充分暴露出来。今天,公有制主导下的普遍化的以私利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语境以及当代价值变迁的冷酷现实,使得其解释力穿透力又确乎不可置疑。无可否认,现实中多少年来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犹存,但应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搞市场经济的两面性非常明显,在主体性(人格独立、自由、平等、人权等)增强的同时,崇尚各色的拜物教以及等价交换、抽象的自由平等价值观者甚众(西方价值观主流化与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同时当代中国社会也有不少崇尚“批判一切”、“摧毁一切”,主张变动多样的相对主义“瞬时认同”的后现代价值观的人;此外还存在不少认同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的人。区别于改革开放前基本一致认同主流价值观的主体价值认同状况,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主体结构兼具有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特质,其价值认同的结构是多元多样多变的⑥。新变如下:一是在物的依赖关系主导的并向自由全面发展前进的社会形态中,主体性以物化、异化、原子化的人为主体;二是以个体私利为轴心和本位的价值取向为主体;三是主体价值认同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结构(尽管盲目认同转向理性认同、消极认同转向积极认同);四是主体及其价值认同具有上述同质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巨大的个性差异、职业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年龄差异。这种主体特质及其价值认同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来说,可谓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是前所未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