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中要有突破
实际上,我国30多年以渐进性为总体特征的改革,并没有拒绝突进、阻挡突破,而是由一系列突进、不间断突破贯穿其中的。比如:作为改革启动标志的安徽省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就是针对农村长期大锅饭集体经济的一次突进;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就是相对于长期探索的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的一次突破。其他还有开放特区和实施沿海对外开放、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以及在财税金融、外贸投资、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生态环保、权力制约、决策机制等众多方面大大小小的突进与突破。
可以说,改革进程如同一条河流,河床河道不可能是一马平川、直通无碍的,河水必然要在克服阻碍、荡涤淤积过程中奔腾向前,必然要形成一些激流、荡起层层浪花。河水不断流淌的“渐进性”,是以激流、浪花形成的“突进”与“突破”为条件的。“渐进性”构成整条河流,而激流、浪花则凸显其生机和活力。
如果说此前我国30多年的改革是渐进中有突破、渐进中存在着突破、渐进中包含着突破,那么我国当下以至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则是渐进中必须有突破、渐进中需要更多突破、渐进中应当有更大突破。这是改革所需,亦是现实要求。
一是因为改革任务加重。我国改革已进入到全面深化阶段,不只是领域广阔(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而且要触及深层矛盾。经过前30多年的改革,好改的都改了,能改的都改完了,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任务极为繁重。
二是因为改革难度加大。难度大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轻则无功而返,重则前功尽弃。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在累积,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较大的改革,正所谓进入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人们对改革效应的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成果分享的要求明显增强,改革形势亦空前复杂。
三是因为改革时间紧迫。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提出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与1992年邓小平预测再有30年时间我们形成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在时间指向上是一致的。现在距离这个时间的年份,只能以个位数计算了,可谓时不我待、紧迫逼人。
四是因为改革成败意义更加突显。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改革成败得失的重大意义,愈来愈显著。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前行不能停顿的现实要求,使我们今天面对的严峻形势如同改革之初类同,我们不仅没有了选择余地,而且也已经没有了可等待的时间,只能是义无反顾,必须要大刀阔斧。
这意味着,我们在渐进性改革的道路上,当下和今后必须更多地思考和关注如何突进、如何突破问题。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改革的不可逆和加速度,改革的广度拓展和深度推进,都需要我们必须有更多的突进与突破,需要下更大的气力去实现更大力度的突进与突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