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职教扛起协同发展大旗 (2)

京津冀职教扛起协同发展大旗 (2)

摘要:建立全面合作、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着力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搭建协同发展的产教融通平台,京津冀的企业和职业院校正为这一美好愿景而共同努力。

职教协同发展,市场引导加政府推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大挪移是“当头炮”。短短几个月间,京津冀产业版图正在悄然重构。北京腾笼换鸟,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天津错位发展,做实“北方经济中心”;河北脱胎换骨,顺势承接北京转移产业。

产业转移,更多的是遵循市场规律,而配置公共资源,则更多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北汽要到黄骅落地,中关村在秦皇岛建产业园。产业转移了,人才要跟上。我们学院有着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可我们在河北的招生却有着壁垒。”产教对接会上,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兴会,把这一问题抛给了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贾海明。

贾海明介绍,三地职教的协同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倡议最先由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吕景泉发起,得到了北京、河北两地的积极响应。经过两轮磋商,8月22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何劲松和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吕景泉,与贾海明分别代表京津冀三地教育主管部门签署了职教协同发展框架协议。

“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观念要新,就像做买卖,要有舍得观;就像交朋友,要有全局观;就像下象棋,要有长远观。”贾海明说。磋商中,北京和天津的态度让他非常感动,“何劲松副主任说,只有北京周边都发展起来,北京才会更受益。而吕景泉副主任则希望大家都能像德国教授那样,把自己的东西千方百计教给学生,这样退休后才能享受别人的建设成果。”

虽然框架协议已经签署,但贾海明表示,协议还要继续问计于学校和企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因为学校和企业才是职教协同发展的主体。政府的服务要到位,但不能越位,主要职责还是顺潮流、搭平台和搞服务,配置好公共资源。”

产教携手合作,搭建区域协同平台

“获人才者得天下,融产教者通未来”,北京华联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李建红在对接会上介绍自己企业多年来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时,总结出这样一句话。

这也是参加此次产教对话会22家企业和26家院校的共同心声。在“天津共识”中,三地的企业和院校表示,要共同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四大合作平台。这四大平台为:

共建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用共享平台。加强区域人力资源需求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寻求空间要素和资源集聚,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需求。

共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域性平台。充分整合京津冀区域内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质资源,组建“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定期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对话”高端论坛活动。

共建师资与学生交流交换平台。共同建立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师资与学生的交流交换机制,实现教师区域间优势互补(互派教师或培训师),强化教育教学技术交流(深入企业实践、商讨学术科研),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师资互融、学生互学交流平台。

共建现代服务业区域性研究平台。依托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优质资源,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整合区域内的优质科研资源,共同开展“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前瞻性研究。

同时,京津冀三地还将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服务业”对话机制、区域项目协同创新机制、科学研究区域共研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区域联动机制。

建立全面合作、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着力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搭建协同发展的产教融通平台,京津冀的企业和职业院校正为这一美好愿景而共同努力。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1日第6版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