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为学生减负并不一定要删除古诗(4)

【案例】为学生减负并不一定要删除古诗(4)

课本瘦身可以,但古诗不是赘肉

为学生减负,这是完全应该的。故而,首先应在课本上瘦身,让那些内容晦涩、难度较大、占时太多的课文退出课本。但上海市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却值得商榷。

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语言精炼。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儿童时期诵读古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中促成人格的全面发展。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登鹳雀楼》原是上海市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篇,可惜让新版本给当做赘肉而切除了,为课本瘦身而拿古诗开刀,这合理吗?

近些年来,围绕语文教育的是是非非确乎很多,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法的翻新。课本是范本,是导向,上海市一年级语文课本里古诗集体大隐退,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某种程度上讲,是行政官员和专家联合拍脑袋的结果,缺乏广泛的民意基础。

其实,语文课本瘦身是一件大事,既然是大事就得问计于民。不知相关部门有无征求一下家长、教师、教研员及其他民众的意见?近些年来,语文教育的改革不可谓不多,但争议和非议也多,何故?乃不接地气所致,听不进民众声音的改革,注定会磕磕碰碰。

不必为教材删除古诗担心师生最有发言权

对此,网上舆情调查显示,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态度:对于上海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删除全部古诗,大多数网友都表示了反对和不解。这些参与调查的究竟是什么人,身份很难辨别,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目前中小学教材的编写情况,还在受过去的思维影响,才会对此担忧。

过去,中小学语文教材全国统一编写,如今中小学教材实行的是一纲多本,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由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组织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即可发行,各地区或学校自主选择。也就是说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经不是“一本通吃”,而是“多本供应”。过去是人教社的教材一统天下,现在是诸侯争雄,十几家出版社都在抢这块蛋糕。

据我了解,现在不光出版社在组织编写,有的学校自己也编写语文教材,这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竞争市场。在这样的竞争状态下,出版社一定会尽力编写学生喜欢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编教材就不只是按照“我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你觉得民国大师的文章好就选上去,你觉得古诗词朗朗上口,占用课时也不会太多,以为学生“应该喜欢”,其实可能学生读不懂、不喜欢,中学老师教着费劲吃力,这本教材就不会有学校愿意用,就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卖不出钱,做亏本生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不能不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而不是闭门造车,把自己认为好的、其实学生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强塞给他们。

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上海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删除全部古诗就是错误的,因为教材好不好,不是我们这些站在教学之外的人最有发言权,而是参与教与学的老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他们最懂得什么样的教材最受欢迎,什么样的教材最能达到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