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德建设中的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2)

吉林:师德建设中的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2)

摘要:教师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并以此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自身高尚的人格来培养学生的人格,让自己文明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解惑:“惑”即是迷茫。它是指学生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不能确定,或是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惑”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复杂的科学知识到日常的生活,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回答学生的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启疑解疑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冲击,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以至于忽略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学生的个人生活、思想动态更是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无法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有甚者,非但没能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反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上课迟到、提前下课、上课接打手机、语言粗俗、污秽,收受学生的好处等等,这些行为在学生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树立高尚的教师形象。教师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并以此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自身高尚的人格来培养学生的人格,让自己文明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其次,要勤学好学,不耻下问,以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由此可见,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各学科的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的素养,开拓创新,不断进步。再次,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本领,以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学而不厌”是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所强调的,作为教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财富,对我国现今的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我们应取其精华废弃糟粕,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不辱教师使命。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