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

张凯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

团结统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其融历史观念、哲学思想和治理理念于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即使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都始终保持积极而强大的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团结统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其融历史观念、哲学思想和治理理念于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即使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都始终保持积极和强大的张力。

团结统一

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促进全民族在意志和行动上形成凝聚力的精神。其中,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必要条件,国家统一为民族团结发展的根本保障。历史发展证明,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吕氏春秋》云:“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

突出政治伦理和统一纲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现。董仲舒认为,汉初推行黄老无为之术,意识形态上多无建树,以致形成“师异道,行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乱局面,而“法制数变”,官员百姓“不知所守”,统治者难“持一统”。为此,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建议:“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他极力推崇以六经施教:“《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本天地,故长于数;《乐》咏德,故长于治人。”其思想通过太学养士、实试求贤等举措为统治者实现政治一统,形成本民族及民族间团结统一的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持,使治国之大务按照统治者的政治意图实施。以儒学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里程碑,它为国家治理和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

和而不同

西周末年史伯最先提出“和同”理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道出了万物生长的规律。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同”理论上升至文化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标志。

在汉代,儒学出现了重要转型。董仲舒以孔孟原始儒学为基础,创始了以公羊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汉今文经学。其中的大一统思想乃是充分吸收中华古老文化智慧的结果,并以强国为核心,使民族获得世界历史的意义,成为民族精神标志中最牢固的环节之一。春秋战国开始,在学术思想和流派上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曾经长期共存,带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至汉代,武帝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和而不同”的传统并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政治与文化主张而中断,相反,促成了儒家经世致用观在培养民族向上精神的同时,从百家之中汲取营养,在学派思想相互映照中培养了中国人融通的精神风貌,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