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徽淮河流域文化的形成、演变与省思(2)

安徽:安徽淮河流域文化的形成、演变与省思(2)

摘要:我们想指出的是,淮河流域发展缓慢,历史上形成的“贫困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影响是重要的、深层次的,值得认真关注。作为人文环境,贫困文化的存在不利于现代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人们发家致富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从而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上表现出了缓慢的态势,讲到底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

2、文化发展繁盛期——汉唐至北宋时期。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后期甚至成为国家经济支柱,所谓“天下以江淮为国命”。经济大发展带来文化的大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中古中国文化灿烂辉煌的篇章。例如:一是道学在汉代续有发展,黄老学说成为西汉前期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道家又一集大成的作品《淮南子》。二是出现了不少世家大族,如龙亢与铚县的两支桓氏、庐江何氏、谯郡曹氏与夏侯氏、相县的刘氏与陈氏、寿州吕氏等等,这些大族不仅在政治上颇有作为,文化上也各有成就,培育了许多文人干才,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堡垒。三是造就出了曹操这样文才治功集于一身、卓绝古今的奇才,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方面大有作为、文学上也能开创新局面引领一个时代的大才,曹操而外迄未之见。四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化人才群体,如汝颍奇士、谯沛俊彦、竹林群贤、建安文学等,多贯籍于这一地区。

3、文化衰落变异期——南宋至民国时期。 1125年金人南下灭宋,赵构在江南建立新政权,史称南宋。金亡后蒙古人与南宋继续战争,元朝末年、明末清初与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战争不断、动乱不止。与此同时,黄河开始经常南泛,尤其是1194年黄河决口,河水南下灌注于淮河以北诸支流,形成黄河夺淮入海的局面,淹没大片的土地庄稼与城乡聚落,造成淮域人民年年“跑水反”。兵连祸结与干旱洪涝等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淮河流域,社会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停止甚至倒退,人民食不果腹,生活穷极无聊。文教事业不能正常开展,“方是时(南宋),淮以北举不知有全书”。尚武之风盛行,老百姓宁愿带刀护身,不愿买犊生产,渐渐形成了所谓的“贫困文化”,如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听天由命、重义轻利、得过且过、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轻死易斗等心理意识。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淮风”或“五花艺术”(即凤阳花鼓、长淮花鼓、中都花落、怀远花鼓、城西花棍),是灾害之年淮河人奔走四方而作的乞讨之歌,本质上是苦难艺术、乞丐艺术。

二、对安徽淮河流域历史文化与影响的省思

不同时代人们对于生存与发展的认识有异,这就形成各个时代的内在追求与精神趋向的差别。历史环境若适合其内在精神的抒发畅达,则其文化创造就表现为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相反,当历史环境与其内在追求不谐,社会发展与文化创造就衰微败落。以此,我们把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发展又分为两大阶段,即南宋以前的繁荣昌盛时期和以后的衰微败落时期。前期文化的内在精神可以用“内观”与“自省”来形容。 “仁义者自完之道,非进取之术也”,所以讲道义、重省察的文化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时社会发展水平都不高,人们更愿意把精神的满足与内在的充实作为主要追求,因而出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对“安贫乐道”的颂扬,人性、道义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主旋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环境是适宜于这种精神的抒发畅达的,因而文化上表现出了繁盛的特点。宋以后社会开始注重事功与财富,“外游”与“进取”成为这个时代的追求与发展方向。然而,淮河流域此后却进入了黄河不断南犯的时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加上战争持续不断,都不利于“进取”精神的展开,因而文化上也就没有特别的建树,反而形成“贫困文化”这样不利的人文环境。 《列子·仲尼》说:“内观者取足于身,游之至也;外游者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 ”这是列子教人内观自省、不要妄求身外之物,正可以说明两个时代的精神追求。早期社会内观自省,人们向内追求用功夫,外部环境与之协和,因而“游之至也”,文化上表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宋以后“求备于物”,而外在环境不利于它的展开,因而“游之不至也”,再也没有出现老庄那样“以道观之”的思想巨人。历史的步伐又走到了一个新的驿站,这就是“求备于物”的时期。物之不济,文化发展没有社会经济基础,衰败就难免了。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