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60年来的不断治理,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逐渐减少,尤其是近30年除了淮河主干道有时有洪峰激流的险情,其他地区的洪涝灾害基本排除,至于战争动乱更是彻底不见了。但是,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与其他地区一样快速行进,包括经济较发达的江苏、山东的淮河流域,也都是该省区经济发展最为缓慢的地方。不少人从经济、政策等层面找原因,提出了大量的对策,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局限于此又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相关的研究并没有找准淮河流域发展缓慢的根源,一些研究甚至回避了问题。如上面说的“贫困文化”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淮北地区频频出现人文与社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投资的开展与扩大。这些都不是依靠经济政策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深刻分析其人文与社会环境造成的历史文化因素,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调整发展对策与方向。
我们想指出的是,淮河流域发展缓慢,历史上形成的“贫困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影响是重要的、深层次的,值得认真关注。作为人文环境,贫困文化的存在不利于现代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人们发家致富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从而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上表现出了缓慢的态势,讲到底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文化如水,润人无声。充分重视历史文化因素对淮河流域人文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或者可以为本地区进一步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