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也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一定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源远流长的地方志堪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显著,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地方志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编纂地方志这一文化传统,发挥地方志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
地方志所载大量地情,堪补国史之阙,早在古代便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在保存历史、鉴古知今,明察地情、裨益民生,褒正抑邪、教化风尚,乡土亲情、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经久不衰地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果以周初的“古国史即古方志”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若从汉代的“图经”算起,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隋、唐确立史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至宋代大体定型,及清代达到鼎盛。
千百年来,地方志编修代代延续,连绵不断,产生了难以精确统计的方志著作。据统计,仅国内大陆至今尚存的府志、州志、县志、乡土志、卫所志等各类志书,就有近万种之多,共11万多卷。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地方志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信息载体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编地方志的成果展示说明,地方志与一个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甚至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资治。“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读志、用志、修志,历来是地方官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南宋时期,朱熹赴任江西,下车伊始,就问迎接官员图经(志书)带来了没有?“下车问志”成为美谈。我们党历来重视编修和利用地方志,把搜集和研究地方志作为了解中国国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今地方志已成为地方领导干部的案头必备之书,不仅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兴建大型项目提供依据,还为开发地方资源、拯救传统工艺和恢复历史景观提供线索,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牵线搭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