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

剃头匠

导演:于帆手

摘要:如今,满街的理发店林林总总,胡同改造了,剃头匠的叫卖声消失了,偶尔能看到街边理发的摊子,却也不再光鲜。人们的脚步加快了,“嗡嗡”的推子声淹没在熙熙攘攘的车流声中,仿佛就要在胡同的拐角处消失了。找到郑师的剃头摊儿时,时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清晨,阳光,青砖,灰瓦。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演乐胡同时看到的画面。

嗡嗡声,嚓嚓声,问候声,谈笑声。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郑师傅时听到的声音。

一把遮阳伞,一个剃头推子,一身白大褂,一盏折椅。组成了北京这条胡同里最独特的风景。

“剃头匠”,一个对老北京人来说熟悉却已远去的职业。

以前,剃头的师傅总是推着小车,车上挂着白布,搭配着独特的叫卖声穿梭于各个胡同。他们总是随性支起一个摊子,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剪头发,“嗡嗡”的推子声在静谧的胡同里显得特别清脆。

如今,满街的理发店林林总总,胡同改造了,剃头匠的叫卖声消失了,偶尔能看到街边理发的摊子,却也不再光鲜。人们的脚步加快了,“嗡嗡”的推子声淹没在熙熙攘攘的车流声中,仿佛就要在胡同的拐角处消失了。

找到郑师的剃头摊儿时,时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我听到了剃头的推子“嗡嗡”作响,听到了理发的剪刀“嚓嚓”舞动,听到了人们相互路过和问候,听到了已经泛黄的过往和回忆。

在那青砖绿瓦间,在那蜿蜒窄巷中,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送走傍晚的最后一束夕阳。郑师傅在这里工作着,也生活着。

16年,不是对工作的一味重复,而是对生活的一份坚守。

没有假期,没有周末,一年只给自己放正月的10天假,原因是老北京人“正月不剃头”的传统。

我问他,每天这样剃头不枯燥吗?他憨笑回答,我只会剃头,也只想做好剃头这件事儿。如果生活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对我来说也就彻底失去生活了。

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在郑师傅这里,我好像穿越回了那个蝉鸣鸟叫、寂静街道、人人谈笑风生的年代。

不管是路过还是来剃头的人,郑师傅总要和他说上两句。有时调侃,有时问候,谈笑间,我看到人们脸上灿烂的笑容。

虽然人来了又去,但是在郑师傅的眼中,这条并不起眼,甚至几经改造的胡同里的世界,并不大,也并不复杂。

他说,我不需要手机。这里的一切,全靠一点沟通和一份信任。

或许,剃头摊仅是一种怀旧情结。经历过的人来回味往昔,未曾经历过的人来感受过去。

光影下,一缕缕发丝飘落,时间安静了下来。

我仿佛看到,刷新的墙壁渐渐退去颜色,新建的店铺变成一排杨树。街道上不再有汽车,人们手中没有电话,孩子们在屋外玩耍,邻里街坊热情地谈天……

一切泛黄,再泛黄……

我回味着,那个黄金年代。

我感受到,那种纯真的快乐。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