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总结交流教育领域在“落细、落小、落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日前以“凝魂聚气 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为主题,举办了2014年度秋季教育论坛。在院研修的来自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听取主旨演讲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经验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摘登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言,以资交流共享。
凝魂聚气 立德树人
吴付来
中国人民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实际、系统谋划,创新途径、扎实推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办学育人全过程。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齐全的独特学科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学校以教育部道德与伦理学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重大课题的教学研究工作,组织了一批学校知名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精品之作。学校与光明日报社、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与人民日报社《讽刺与幽默》共同开设的“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刊,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公共决策实验室、大数据中心与中宣部宣教局将共同策划开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测评系统”,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开展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具体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引导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把遵守师德规范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重大环节管理过程,并作为人才引进、评奖评优、职称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师履行职责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进一步强化典型宣传,深入开展“宝钢奖教金”、“三育人”标兵评选活动;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党建导师制”等德育创新工作,引导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凝练学校独特教育理念,发挥校训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配合《光明日报》策划开展“校训的故事”系列报道。报道刊发后学校主动跟进,通过校园网主页、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予以转载,进一步扩大“校训的故事”系列报道在社会传播中的正面影响。8月7日,人民日报将其采访稿以《“实事求是”与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为题予以全文刊发,迅速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许多人大师生校友纷纷在网络上发表感言体会,畅谈人大校训对自身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6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加强引领 促进养成
尹冬梅
复旦大学党委制定专门方案,深化宣传教育,加强示范引领,促进实践养成,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
深化宣传教育,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一是抓好理论学习。设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组织校内11位专家学者撰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丛书”,用通俗朴实的文风科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二是加强读书交流。以五大书院为依托,以“一师一书一小组”的模式开展“经典读书活动”,邀请文史哲教师组织读书小组,带领学生研读优秀文化典籍。三是营造学习氛围。每个院系一次专题座谈、每个党支部一次专题活动、每个班级一次专题班会,引导广大学生提升思想认识、凝聚行动共识。组织博士生讲师团以“梦想引领中国”为主题,深入校内外基层一线宣讲。
加强示范引领,增进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一是发挥师生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把每年评选“好老师”、“好导师”的过程变成弘扬优良师德的过程;通过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二是发挥先进人物典型的示范作用。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为契机,邀请《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组成员走近师生;邀请哈军工老兵与军训学生联合举办专场主题歌会,引导学生向伟人、先辈、英模学习,增强了理想信念和国防观念。三是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文化样式,增强典型宣传的效果。
促进实践养成,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准则、转化为自觉行动。一是推动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开展实践。设立社会实践“西部专项”,开展“复旦学子西部行、基层行、重点单位行”系列活动,与地方共建学生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到基层和一线去经受锻炼、砥砺品格。二是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在全校推动开展“一院系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创建,以“感恩·奉献·成长”为主题,组织各类助学社团开展持续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人生价值。三是实施校园文化“活力工程”,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
(作者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6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