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扎实推进
赵安虎
我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扎实推进。
构建工作机制,常态推进。成立了庆阳市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监督检查问责机制,把各县区、各学校活动开展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培育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各级各类学校着力实施“24字人知人晓工程”,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宣传。通过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品格。充分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开学升旗等集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纳入课程体系,全面跟进。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开发特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淬炼校级精品课程,打造省级精品课程。注重学科渗透,在人文类学科、理工类学科、体艺类学科,尤其是品德、社会、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有重点、分层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和网络德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广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好经验。
贯穿师德建设,言传身教。坚持以德立教,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纳入评价监督体系,实行师德师风表现一票否决。通过开展师德标兵和育人楷模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市教育系统形成比敬业、比奉献、比育人,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的行业正气和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使依法执教、潜心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乐于从教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普遍追求。
强化社会实践,聚焦养成。着力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乡村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扎实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积极创造中小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条件。大力开展扶残助孤、义务劳动、爱心接力、访贫敬老、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长大后我就是陇人骄子”、“暑期红色之旅”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甘肃省庆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县级督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0期省地督学班学员)
寓教于乐 寓德于趣
郭丽娟
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近年来,我县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新方法,在培育学生爱国、诚信、友爱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坚持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乡村学校少年宫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以体验参与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主题实践活动,各乡村学校少年宫纷纷成立了博学经典诵读社、巧手坊、鼓乐之家等各类活动小组,让学生在培育和展现特长中涵养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和传承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永仁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我们紧密结合地方民族民间文化强化立德树人,积极开办独具特色的活动项目。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彝族葫芦笙、筚鲁、木叶等民乐和彝族刺绣、梅葛等特长班,每周安排课时开展教学。编印了《永仁县彝族歌舞进校园读本》,精选彝族歌曲70首,在各中小学校开展彝族歌舞进校园活动。成立了原生态的“阿莫莫艺术团”,弘扬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心灵手巧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发挥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学校周边育人活动。立德树人,既要注重学校的内环境,还要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营造乡村的大教育环境。我县不断扩大覆盖面、影响面,提高乡村学校少年宫设施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照常开放,同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联谊活动、亲子活动、留守儿童艺术团活动,吸引家长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让学生在感受温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三字新经》、《弟子规》等优秀读物,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强化实践功能,建设立德树人大平台。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实践育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道德讲堂、文明餐桌、敬老尊老、“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班队会,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专题,开展爱国歌曲传唱、童心向党等歌咏活动。开展劳动技能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空地,组织学生种菜、养猪,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快乐。
(作者系云南省永仁县副县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6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班学员)
创新方法 提升效果
赵海燕
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价值多元等特点,长春师范大学团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入”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教育路径,教育效果显著。
一是跨界建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巩固传统班级团支部建设的基础上,深入学生生活半径辐射范围内建团,如社团建团、寝室建团、微信朋友圈建团等。依托这些新的教育阵地,搭建不拘一格的“课堂平台”,让具备教育性思想性的文化沙龙、名人访谈等活体教材登上这些新的平台,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二是设计情景式体验活动,提升“三入”效果。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比如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校团委以情景体验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收到良好效果。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我校“百优青马工程”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大胆推行“红色之旅”实践砥砺环节,即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第一学年奔赴通化靖宇体验重走抗联路,第二学年从中选出30多名优秀学员代表奔赴井冈山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整个过程重点在于实景体验。所有青马学员身穿红军服,与革命先烈的后代面对面,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身临其境体会当年的历史,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与艰辛,让爱国的热情在内心燃烧。
秉承我校百优青马工程“培养一批精英,带动一代学生”的宗旨,爱国主义的第二阶段是创设红色文化情景。亲身体验过的青马学员经过深思与沉淀,将自己的心得以情景重现的方式向广大同学进行展示。他们将学校的礼堂进行精心布置,将井冈山的一些场景复制过来,以情景剧的形式把其他学生也带进了这段历史。红色文化情景的创建由最初的部分人体验,到全体学生体验感悟,在范围上实现了点、线、面的扩展,将历史与文化“搬入”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与之近距离接触,避免了接触红色文化的生疏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由被教育的“跟跑者”转变为传播正能量的“领跑者”,扩大了教育效果。
(作者系长春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3期高校中青班学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