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哨传

鸽哨传

导演手记

摘要: 张宝桐是北京鸽哨八大家文字辈陶佐文先生的传人,陶佐文先生一生未娶,无儿无女,张宝桐一家与陶佐文既是邻居又是朋友,张宝桐就一直照顾陶佐文先生,直到他去世。陶先生看中了张宝桐的手艺和为人,临终时告诉他“你可以刻我的文字了”。带着师傅的信任和期许,张宝桐做了一辈子鸽哨,研究鸽哨制作工艺,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发展创新了鸽哨的类型。张宝桐的主业是工程师,业余时间他利用自己的几何知识将师傅独创的“全竹葫芦”的做法科学化,传授给了徒弟。

做这个选题之前听说过鸽哨,但从来没有想到鸽哨可以做的如此精美,花样如此繁多,与鸽哨名家张宝桐的对话也真真让我长了见识。

张宝桐可以说是北京鸽哨八大家唯一的传人了,清代时做鸽哨的“老四家”为惠、永、兴、鸣,民国时做鸽哨的“小四家”为永、祥、文、鸿。这八大家大多数没有收徒,只有陶佐文先生收了张宝桐,算是把老北京的技艺传了下来。所以在采访中,张宝桐时不时就会拿出师傅留下的老物件给我们看,这里面既有师傅制作鸽哨时的工具,也有师傅做的半成品,使用的材料,张宝桐言谈中习惯性的拿师傅的手艺做标杆,直到他细细的给我们讲述鸽哨的制作工艺时,外行的我们才明白了他为何如此珍爱师傅留下的东西。

当他把一件件老物件摆在我们面前时,无需更多语言我们就感受到了时光的魅力和老手艺人的精益求精。张宝桐给我们演示了一下制作过程,一个只有大约三四厘米的小橘子瓣形状的竹瓣是鸽哨的一小部分,就是这样一个小竹瓣你可能想不到它是由如此厚实粗糙的竹子一点点打磨而成。一个鸽哨不论是葫芦材质还是竹子材料,拿在手里基本都没什么分量。当我看到制作完成的鸽哨细薄到手电筒的光都能透过来的时候,我除了感叹已经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所以在制作节目的时候,我尽可能多地展现了鸽哨的制作工艺过程,希望能借我们的镜头,让观众感受到手艺人的那份不易和认真。

张宝桐在宣武门附近有自己的工作室,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他一周得有五六天都独自一人住在这个小院里,太太和儿子都在别处居住。他放心不下自己在露台养的那些鸽子,张宝桐笑称自己是“鸽奴”,早晚放飞鸽子,给鸽子喂水喂食,鸽子生病了得时刻照顾着。尽管外人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枯燥,但张宝桐乐在其中,爱屋及乌,按他的话说真正喜欢做鸽哨的人,都爱鸽子。当鸽子带着鸽哨在空中盘旋飞翔的时候,头一次真切听到鸽哨声的我们知道了梅兰芳大师所说的“空中交响乐”到底是什么样子,听着悠扬的哨音心情也顿时晴朗起来,这不是一种你在电影或电视剧所能感受到的声音,只有你在“这里”才行。

一走进张宝桐那间不大的工作室,一排排一个个制作精美的鸽哨让你眼花缭乱。每一个细细端详,都各有姿态,小到猴子一样造型的小鸽哨,大到张宝桐四十多岁创造的新型二筒鸽哨,各个精美。张宝桐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他所珍藏的几个八大家留下来的老哨,告诉我们,现在好多制作鸽哨的人没有看过真正名家的哨子,所以不知道好在哪里,并且交给我们一个辨别文字鸽哨的方法,文字鸽哨不论是什么造型,它的“后脑勺”永远都是流线型,这是老辈人留下来的技艺。

张宝桐现在收了徒弟,有了徒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也已经通过,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这份手艺传下去,能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北京鸽哨。所以尽管我们的采访拍摄从早到晚的进行,对六十多岁的老爷子来说极耗体力精力,但张宝桐一直说“这是个好事”。

张老爷子话不是特多,每句话都会以“呵呵呵”的欢笑来结束。但只要提到跟鸽哨有关的制作工艺的问题,他就会滔滔不绝、忙前忙后的给我们作介绍作演示,对鸽哨的爱可以说深入骨髓。他最让我触动的是他那段关于鸽哨与金钱关系的讲述。“萝卜快了不洗泥,宁可活做慢点活不能做次了,决不能缩减工时糊弄人家,我师傅这么教我,这种精神我也一直继承着。”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