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

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这个“正确而明确的信号”,就是在依法治国问题上,我们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成功经验,但决不会照抄照搬西方那一套,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几对关系需要正确把握。

2 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顺利发展必须恪守的根本原则。其中,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处理好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坚持依法治国,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时,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这里,他不仅提出了要加强法制的问题,而且阐述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即是为了保障民主才提出加强法制的。加强法制不是为了治民,而是为了民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几千年专制主义传统国家来说,强调这一点,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他强调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提出的这些思想,既针对个人崇拜、官僚主义、一言堂的痼疾,又同“大民主”、无政府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保障人民民主要法治、法治要保障人民民主这一辩证关系。

其次,坚持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在依法治国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是逐步提高和深化的,起初我们用的概念是“法制”,后来是“法治”。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他说:“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党的十五大系统地阐述了“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定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根据这一基本方略,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再次,坚持依法治国,是为了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现代治理理论,“民主”和“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在民主和法治的关系问题上,民主是法治的内核,法治的推进和健全是民主是否完善的重要标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也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也就是说,完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就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