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国情、时代、使命相适应的法治理论

发展与国情、时代、使命相适应的法治理论

——访中央党校教授卓泽渊

摘要:从国际情况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必须在国际大背景下考虑中国的法治建设。我们要厘清,一个开放的中国对于国际和平发展有什么依赖,有什么贡献。我们要如何运用法治手段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全会还提出,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那么,法治理论应该如何创新?记者采访了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教授卓泽渊。

  记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你认为应该如何创新?

  卓泽渊:我认为,我们的创新不是要违背人类共同的法治认知与法治理论,而是要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与国情、与时代、与使命相适应的法治理论,使我们的法治既是人类共同的、一般的,也是中国特定的、具体的。

  记者:能否详细谈一谈?

  卓泽渊:一是立足国情的法治理论。我们的法治建设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它必须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首先就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我国国情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

  二是与时俱进的法治理论。法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法治需求,法治理论就必须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