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据歪曲历史的需要进行历史评价
在历史虚无主义视阈里,不仅历史本体的发展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而且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及其标准也完全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建构历史是否符合历史实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建构的“历史”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目的。因此,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评价中共历史事件和毛泽东时,往往从主观需要出发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根据其歪曲历史的主观需要而确定。其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违背史实进行评价
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共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对毛泽东的评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虚构史实基础上的。《故事》一书不仅大量虚构中共历史事实,而且虚构了毛泽东所经历的事件,在海外已经遭到严肃学者的批判。矢吹晋在《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文中,对《故事》中伪造、虚构的主要史实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批判。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历史系教授班国瑞(Gregor Benton)等主编的《毛真是怪物吗?海外学者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也对张戎等人虚构和歪曲史实的行为进行了系统批判。此外,许倬云、史景迁等也对该书歪曲和虚构历史进行了批判。
从客观的历史实际出发,依据史实进行评价,是科学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前提和基础。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因而在自然科学中要从物质的各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因此,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是设计种种联系塞到事实中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而且一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这就是说,历史研究要从史实出发,历史评价更应建立在史实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评论。显然,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评价方法是根本错误的。
2.孤立、片面地评价历史
割裂历史事件的环境、背景、条件,孤立、片面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重要方法。
张戎在论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所采取的游击战策略时,采取的就是典型的孤立、片面化的手法。其核心论点是所谓中共“游而不击”,借机扩张自己的地盘与军队。这种论调在本质上没有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客观历史环境出发。从当时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实际情况看,绝对不允许与日军进行正面大规模阵地战。开展敌后游击战既是中共的传统优势,更是由中国、中共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这方面也更是无视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作用。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抗战时期“共对敌作战12.15万次,歼灭日伪军171.14万人,其中日军52.17万人”。
此外,张戎等人还危言耸听地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搞的第一个运动是杀人:镇压反革命”;在“镇反”和“土改”运动中,“被枪毙、被打死、被逼自杀的人大约三百万左右”。这里姑且不论其数据是否可信,其对“镇反”运动的评论就是片面的。因为,当时特务、土匪、恶霸、反动会道门等对社会安定构成的严重危害被张戎等人刻意屏蔽了。有学者指出: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溃退时,留下的政治土匪武装达105万之多。这些土匪到处破坏交通、袭击基层政权,残害军民和干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仅1950年头三个月,广东地区就有2个县城、6个区政府被土匪围攻,86个乡政权被土匪攻占;云南、贵州地区有数千名干部被土匪杀害;四川省遂宁、资中两县,在土匪的威胁下,上万名群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这种情况下,“镇反”势在必行。
可见,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种种指责、种种评论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割裂相关的历史背景,脱离具体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孤立、片面地评价,从而达到误导读者,实现自己歪曲、丑化中共历史和毛泽东的目的。
3.情绪化、根据需要来评价
近年来,带着明显个人情绪来评价毛泽东和其他中共历史人物,是海外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又一个共性。
纵观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毛泽东研究,大多带有浓厚的个人情绪和个人偏见。《故事》一书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对毛泽东的正面评论,对毛泽东的评价全部用批判性的语言。对此,有学者明确指出,张戎歪曲、丑化毛泽东的直接动机是源自于自身遭遇而产生的报复心态:“对张戎而言,毛泽东尤其是他领导的文化大革命,仍旧是让她痛苦不堪的根源和产生报复心理的动机。”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郗士(Francesco Sisci)说:“在这本书中你感觉不到任何冷静的分析,你能感觉到的就是仇恨,这有助于提升其可读性,但是历史研究不应该是这种方式的。”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应该尽量规避研究的主观情绪,防止情绪支配自己。恩格斯曾指出:“单凭愤慨,单凭怒气迸发,不管多么正义都毫无用处,这里需要的是论据。”因为在情绪支配下的研究不可能是科学的,也不可能准确。由于张戎等人仇视毛泽东的动机和情绪贯穿于论著始终,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来评价毛泽东。
他们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标准取决于诋毁毛泽东正面形象的目的。在海外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者还采取了根据需要来决定评价的标准,即凡是有助于诋毁毛泽东形象的人物或者事件就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反之,则给予贬低和否定。在《故事》一书中,凡是在历史上维护、拥护毛泽东的人,作者都给予否定和贬低;凡是反对、排挤、打压毛泽东的人,作者都给予高度肯定。作者之所以如此评价和处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因为贬低、否定毛泽东的支持者,抬高毛泽东的反对者就可以达到诋毁毛泽东形象的目的。所以,在党的历史上反对毛泽东的王明、张国焘等人都得到了作者无原则的全面肯定。
为了进一步达到虚构历史、歪曲历史,诋毁毛泽东等中共历史人物的形象,历史虚无主义者表现了严重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在他们那里,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任何客观的、科学的标准和方法,有的只是其主观的需要,评价的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这种主观需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